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古思小说 > 其他类型 > 影花结局+番外

影花结局+番外

茶画家 著

其他类型连载

安然是我妈妈,她南大毕业的,又跟爸爸出国做访问学者。我3岁就就被爷爷奶奶带着,在18岁高考我选择了电影学院。爸爸妈妈大发雷霆从国外回来。01深夜,我在台灯下反复修改写给父母的信。信纸边缘被指甲掐出褶皱,窗外的月光斜斜地照进来。映着草稿纸上划掉的字迹。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妈妈出国前会偷偷翻我的小书包。把新铅笔盒塞在最底层,像藏一个小心翼翼的秘密。第二天清晨,爸爸敲开我的房门时,手里握着那封信。他的白衬衫领口沾着旅途的褶皱。镜片后的眼睛却难得温和:“你妈妈煮了荠菜馄饨,我们聊聊?”饭桌上,妈妈把盛满馄饨的瓷碗推到我面前,馄饨皮在热气里泛着柔光。“你三岁那年,我在波士顿的雪夜里数时差,想着你会不会已经会背《咏鹅》了。”她的声音发颤,“我...

主角:抖音热门   更新:2025-05-22 20:1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影花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茶画家”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安然是我妈妈,她南大毕业的,又跟爸爸出国做访问学者。我3岁就就被爷爷奶奶带着,在18岁高考我选择了电影学院。爸爸妈妈大发雷霆从国外回来。01深夜,我在台灯下反复修改写给父母的信。信纸边缘被指甲掐出褶皱,窗外的月光斜斜地照进来。映着草稿纸上划掉的字迹。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妈妈出国前会偷偷翻我的小书包。把新铅笔盒塞在最底层,像藏一个小心翼翼的秘密。第二天清晨,爸爸敲开我的房门时,手里握着那封信。他的白衬衫领口沾着旅途的褶皱。镜片后的眼睛却难得温和:“你妈妈煮了荠菜馄饨,我们聊聊?”饭桌上,妈妈把盛满馄饨的瓷碗推到我面前,馄饨皮在热气里泛着柔光。“你三岁那年,我在波士顿的雪夜里数时差,想着你会不会已经会背《咏鹅》了。”她的声音发颤,“我...

《影花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安然是我妈妈,她南大毕业的,又跟爸爸出国做访问学者。

我3岁就就被爷爷奶奶带着,在18岁高考我选择了电影学院。

爸爸妈妈大发雷霆从国外回来。

01深夜,我在台灯下反复修改写给父母的信。

信纸边缘被指甲掐出褶皱,窗外的月光斜斜地照进来。

映着草稿纸上划掉的字迹。

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妈妈出国前会偷偷翻我的小书包。

把新铅笔盒塞在最底层,像藏一个小心翼翼的秘密。

第二天清晨,爸爸敲开我的房门时,手里握着那封信。

他的白衬衫领口沾着旅途的褶皱。

镜片后的眼睛却难得温和:“你妈妈煮了荠菜馄饨,我们聊聊?”

饭桌上,妈妈把盛满馄饨的瓷碗推到我面前,馄饨皮在热气里泛着柔光。

“你三岁那年,我在波士顿的雪夜里数时差,想着你会不会已经会背《咏鹅》了。”

她的声音发颤,“我们总怕错过你太多,所以...” 话没说完,爸爸轻轻按住她的手。

我从书包掏出一叠材料:“这是我整理的电影学院课程表,还有几个学长学姐的职业规划案例。

其实影视行业需要很多跨学科知识,我想试试把社会学和影像结合...”我把手机里拍的微电影短片点开。

那是我用压岁钱租设备拍的。

镜头里爷爷奶奶拌嘴的日常,在暖黄色滤镜下闪着细碎的光。

妈妈突然捂住嘴,我看见她睫毛上亮晶晶的。

原来那天,她在凌晨两点转发了我的短片。

“我们能不能不去电影学院,去其他学校,我们做一个普通人。”

爸爸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着杯沿,骨节泛白,像极了那年波士顿公寓外冻僵的松枝。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摇晃,将斑驳树影投在妈妈发红的眼眶上,她盯着手机里不断循环的短片。

突然轻笑出声:“你爷爷年轻时候,连酱油都能买成醋。”

这话让空气突然松弛下来。

我攥着课程表的手指微微发疼,才惊觉自己一直绷着神经。

爸爸伸手接过手机,把进度条拖回开头,奶奶举着锅铲追着爷爷满院子跑的画面,在他镜片上投下跃动的光斑。

“拍得像纪录片。”

他的声音闷在喉咙里,“就是收音有点杂音。”

我猛地抬头,看见他仔细端详片尾字幕。

妈妈已经起身去厨房,瓷碗
碰撞的叮当声里,混着她哼唱的童谣调子。

那是我小时候她哄睡时的专属旋律。

夕阳斜斜切进客厅,将爸爸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乎要碰到我摆在茶几上的职业规划书。

“社会学和影像结合......”他忽然开口,指尖点着纸上 “纪录片创作” 的字样,“你想拍什么?”

我喉咙发紧,想起寒假跟拍城中村改造时,那位握着老照片抹眼泪的独居老人,想起夜市摊主收摊后疲惫又满足的笑容。

“拍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我说,“就像奶奶总说爷爷唠叨,可少了拌嘴,日子反而空落落的。”

妈妈端着切好的西瓜回来,红瓤黑籽盛在蓝白瓷盘里,是童年记忆里最清凉的夏天。

她把最大的一块塞进我手里,冰凉的汁水顺着指缝流下:“周末带你去见个叔叔,电视台做纪录片的,他......”她顿了顿,声音又开始发颤,“他说愿意收个徒弟。”

爸爸把课程表折好,小心放进我书包侧袋。

02妈妈开始帮我分析导演系的报考资料,爸爸托朋友联系了纪录片导演做访谈。

填报志愿那天,我们围坐在电脑前,鼠标悬停在 “北京电影学院” 的选项上。

“记得常给我们看你的新作品。”

爸爸说这话时。

妈妈正在往我书包塞牛肉干,好像我还是那个要去春游的小女孩。

九月入学,我在宿舍整理行李,发现行李箱夹层里多了本《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扉页上是妈妈娟秀的字迹:“去追你的光,我们是你的幕布。”

大一的深秋,我接到妈妈的视频电话。

画面里,正对着电脑屏幕发愁:“你爸非要帮你剪片子,结果把软件弄崩溃了。”

镜头一转,爸爸的脸突然凑近,耳后还别着支铅笔。

“你那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转场节奏再快些,我当年在实验室调试仪器,讲究的就是个精准...”我笑着点头,眼眶却有些发烫。

自从入学后,父母仿佛突然变成了我的 “编外助理”。

妈妈开始研究分镜头脚本,在家庭群里分享她标记的 “经典运镜片段”。

爸爸则自学视频剪辑,用他搞科研的严谨劲儿,逐帧分析我的作业。

期末展映那天,我在礼堂后排发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

妈妈穿着新买的羊毛披肩
,爸爸捧着爆米花桶,像极了初次约会的年轻情侣。

当银幕上出现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的画面时,我听见后排传来细微的抽泣声。

散场后,同学纷纷围过来:“你爸妈好可爱啊,一直在跟我们夸你!”

03大三那年,我争取到去西部拍摄扶贫纪录片的机会。

出发前,爸爸把我叫到书房,递来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包:“这里面有你妈腌的咸菜,还有我改装的便携三脚架。”

他顿了顿,“别担心设备,家里永远是你的后勤基地。”

妈妈则默默往我行李箱塞了二十个暖宝宝,仿佛我要去的不是山区,而是北极。

拍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暴风雪导致设备故障,采访对象临时变卦,让我几近崩溃。

深夜躲在帐篷里,我给父母发了条消息:“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

手机接连震动 , 先是妈妈发来的《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截图,配文 “你的镜头也能成为别人的希望”。

接着是爸爸的语音:“当年我们在实验室三个月没出成果,最后...”最终,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奖项。

领奖台上,我举着奖杯哽咽道:“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仅给了我生命,更教会我用镜头去看见世界的温度。”

台下,妈妈哭成了泪人,爸爸则骄傲地举着手机,把直播画面分享到家族群。

04毕业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第一个项目启动时,妈妈送来亲手包的饺子。

爸爸带着他自制的 “打光神器”,说是用实验室淘汰的零件改造的。

工作室墙上,挂着那张写有 “去追你的光,我们是你的幕布” 的书页,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

我带着相机奔走在不同的城市,总能在取景框里看见父母的影子。

工作室成立第三年,我们承接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

为濒危传统手工艺人拍摄系列纪录片。

拍摄到竹编老艺人时,资金链突然断裂。

合作方临时撤资,团队陷入了停滞。

我蹲在堆满器材的仓库里,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满心都是挫败。

深夜回到家,却发现客厅灯火通明。

妈妈系着围裙,正在教爸爸包饺子。

案板上整齐码着一排排元宝形状的饺子,像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先吃饭。”

妈妈把热气腾腾的
饺子推到我面前,“你爸说他想到办法了。”

爸爸动用了他在学术界的人脉,联系到一所高校的非遗研究中心。

他连夜制作了详细的项目计划书,用严谨的数据和分析,证明这个纪录片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就像做科研,遇到瓶颈不能退缩,要换个角度突破。”

爸爸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坚定。

在父母的帮助下,我们与高校达成合作。

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获得了专业学术支持。

拍摄继续推进,当镜头对准老艺人布满皱纹的手,灵巧地穿梭在竹篾间时。

我忽然明白,父母何尝不是用他们的方式,编织着守护我梦想的网。

05纪录片上线那天,引发了广泛关注。

老艺人的竹编作品被年轻人争相购买,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颁奖典礼上,我带着父母一同走上舞台。

“这部纪录片,凝聚的不仅是团队的心血,更是一个家庭的坚持。”

我握着话筒,声音微微颤抖。

“我曾以为,追寻光影的路上,我是孤独的行者,直到我发现,父母的爱,早已化作我身后永不熄灭的光。”

随着工作室规模扩大,我开始频繁出差,世界各地奔波。

每次临行前,妈妈都会往我的行李箱塞不同的 “法宝”。

去热带地区是自制的驱蚊香囊。

去寒冷的北方则是她亲手织的羊绒围巾。

爸爸依然保持着他的 “工程师本色”。

不断改良我的拍摄设备,还发明了一款轻便的稳定器,上面刻着我的小名。

有一次在国外拍摄,遭遇突发状况,我被困在陌生的城市。

凌晨三点,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电话那头,父母几乎是同时接起,声音里满是担忧。

在他们的安抚和帮助下,我顺利解决了问题。

06我拍摄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最珍贵的素材,永远是关于父母的点点滴滴。

我悄悄记录下爸爸研究新设备时专注的侧脸。

妈妈包饺子时温柔的笑容,还有他们坐在沙发上,认真观看我作品的模样。

这些画面,被我精心剪辑成一部私人影像日记,命名为《光的源头》。

某个温暖的午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观看这部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影片。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父母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色。

“原来我们也成了你的作品主角。”


妈妈笑着擦去眼角的泪水。

我靠在父母中间,忽然觉得,人生最美好的光影,不是在银幕上,而是此刻,我们紧紧相依的时光。

那年深秋,我接到电影节组委会的邀请,筹备首部院线电影《时光织语》。

这部以非遗传承为蓝本的作品,承载着我多年来的创作理想。

开机仪式上,我特意将父母安排在第一排。

当摄像机启动的红色指示灯亮起时,我看见妈妈悄悄抹了把眼泪。

爸爸则挺直腰板,像守护珍宝般护着座位旁印有我名字的宣传册。

07拍摄进入关键阶段时,爸爸突然病倒了。

我连夜赶回老家,推开病房门。

看见他躺在病床上,却还握着我的分镜脚本。

“别耽误拍摄进度。”

他声音虚弱,却固执地把脚本往我怀里塞。

“你看这里,主角在竹编工坊的那段独白,要是能加些环境音,层次感会更好。”

那一刻,我才发现,父亲早已把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刻进了心里。

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我带着便携摄像机,记录下妈妈照顾爸爸的日常。

清晨熬药时氤氲的热气,削苹果时专注的侧脸。

还有深夜坐在病床边,轻轻握住爸爸的手。

小声说着 “会好起来” 的模样。

这些不经意的画面,比任何精心设计的镜头都更触动人心。

电影杀青那天,爸爸终于康复出院。

我们全家来到工作室,一起观看粗剪版。

当银幕上出现父母在病房里的真实影像时,整个房间陷入寂静。

“原来我们老了,是这样的。”

妈妈靠在爸爸肩头,声音哽咽。

08《时光织语》上映后,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庆功宴上,我把奖杯放在父母面前:“这个奖属于我们三个人。”

但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病房里的片段被我单独剪辑成短片。

在公益电影节上展映,引发了关于亲情与陪伴的热议。

有观众留言:“原来爱,就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光。”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身体逐渐不如从前。

我开始减少外出拍摄,把更多时间留给他们。

我们一起整理老照片,将泛黄的记忆扫描成电子档。

教他们使用短视频软件,记录下妈妈种花、爸爸摆弄设备的琐碎日常。

这些平凡的影像,成了我们家最特别的 “家庭电影”。

我带着父母重访
当年拍摄非遗纪录片的村庄。

老艺人们早已和我们成了家人。

他们围着父母嘘寒问暖,说自从纪录片播出后,村子里来了不少游客,年轻人也愿意学竹编了。

夕阳西下,我架起摄像机,拍下父母与老艺人一起编织竹篮的画面。

09我的工作室专门设立了 “家庭影像馆”。

为无数家庭记录下珍贵瞬间。

每当看到客户拿到成片时感动落泪,我就想起父母教会我的事 。

最好的镜头,永远对准真实的生活。

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来自最深的爱。

那年冬天,工作室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颤巍巍地捧着老式胶片摄像机,说想把和老伴六十年的回忆制成影像。

我接过机器时,镜头盖内侧贴着泛黄的便签。

歪歪扭扭写着:“给我们的小孙女”。

这让我想起家中阁楼里,爸爸珍藏的那台改装过的 DV,里面存满了我童年的画面。

为老奶奶制作影像的过程中,父母主动加入帮忙。

妈妈戴上老花镜,仔细整理褪色的老照片,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

爸爸则发挥技术专长,修复着模糊的胶片画面。

我们三人挤在剪辑室里,听老奶奶讲述她和老伴从校园相恋到相守一生的故事。

妈妈时不时抹眼泪,爸爸则默默调整着画面的色调。

成片放映那天,老奶奶的孙女从国外赶回来,。

看到银幕上爷爷年轻时为奶奶撑伞的画面,泣不成声。

她握着我的手说:“这些影像,是我们家最宝贵的传家宝。”

这句话触动了我。

10回家后,我翻出那些年拍摄的家庭素材,决定为父母制作一部专属纪录片。

我从他们的老相册开始,将黑白照片与动态影像结合。

画面里,年轻的父母在南大校园里牵手漫步。

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专注工作。

再到后来抱着牙牙学语的我。

为我的每一次成长欣喜落泪。

剪辑时,我特意加入了爸爸教我调试设备。

妈妈深夜为我准备便当的片段,这些细碎的日常,拼凑出了我们家的完整故事。

纪录片完成时,恰逢父母结婚三十周年。

我包下一家小影院,邀请了亲朋好友。

当银幕亮起,父母年轻时的模样出现,整个影厅响起惊叹声。

妈妈靠在爸爸肩头,小声说:“原来我们一起走过了
这么长的路。”

影片结尾,我放上了最近拍摄的画面:一家人围坐在老房子的院子里,阳光透过葡萄藤洒在身上,爸爸教小侄女摆弄摄像机,妈妈笑着递来刚切好的西瓜。

这部纪录片不仅成为了我们家的纪念。

由启发工作室推出 “家庭影像传承计划”。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老照片、旧录像找到我们,希望将家族记忆转化为永恒的光影。

我带着团队走进不同的家庭。

11“家庭影像传承计划”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工作室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邀约。

有一年夏天,我们接到一个特殊任务。

为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记录整个秋收过程。

那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留守老人和孩子希望用影像留住家乡的模样。

等亲人回来时一同观看。

得知消息后,爸爸主动请缨:“我跟你们去,搭把手。”

他把自己研发的便携式太阳能充电设备塞进背包。

说是能解决山区供电不稳定的问题。

妈妈则连夜缝制了几十个驱蚊布袋,挨个塞进团队成员的行李。

在山间的日子里,爸爸成了临时技术顾问,帮村民调试手机拍摄。

妈妈化身后勤部长,教留守老人用简单食材做出美味饭菜。

拍摄结束那天。

全村人围坐在晒谷场的白幕布前。

看着银幕上自己劳作、欢笑的画面,不少老人流下了眼泪。

一位阿婆拉着我的手说:“这比过年还热闹,我要把视频刻成光盘,等我孙子回来,让他看看家乡的稻田。”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

这次经历让我们萌生了新的想法。

创办 “乡村影像公益学院”。

在父母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专业导演、摄影师走进乡村,免费教村民用镜头记录生活。

第一期培训时,妈妈负责生活保障,变着花样给学员们做饭。

爸爸则亲自授课,把复杂的拍摄技巧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有个叫小夏的女孩,用学到的知识拍摄了奶奶制作传统糍粑的过程。

视频上传网络后,吸引了无数网友关注。

甚至有食品企业联系她,希望将这项手艺产业化。

小夏在感谢信里写道:“谢谢你们教会我,原来平凡的生活也能闪闪发光。”

随着事业版图的扩大,我和父母的角色也在
悄然变化。

爸爸成了工作室的技术总监,带领团队研发更适合家庭使用的拍摄设备。

妈妈则负责管理 “家庭影像馆”。

用她细腻的情感,帮助客户挑选最珍贵的记忆片段。

而我,除了继续创作,更多精力放在培养新人导演上。

12在一次国际纪录片论坛上,我带着父母一同登台。

当大屏幕上播放着乡村影像学员的作品、家庭故事纪录片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指着台下的父母说:“我的电影之路,始于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项与照片。

但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那张全家在乡村晒谷场的合影。

照片里,父母的笑容灿烂,身后是村民们举着自制的摄像机,眼中闪烁着对光影的热爱。

多年后,当我的孩子捧着迷你摄像机。

追着爷爷奶奶拍摄时,我总会想起那个决定报考电影学院的夏天。

六十岁生日那天,女儿将我拉进工作室的放映厅。

银幕亮起时,泛黄的画面里。

年轻的我正对着镜头紧张地介绍报考电影学院的初衷。

身后的父母皱着眉却又满眼关切。

原来她偷偷翻出了我学生时代的影像日记。

将它与这些年我们全家参与的乡村影像计划、家庭纪录片素材剪在了一起。

“妈妈,你看。”

女儿指着画面中。

十年前在山区教留守儿童拍摄的场景。

那时她还扎着羊角辫,跟着爸爸在一旁递三脚架。

如今的她已经接过了家族的摄像机,正在筹备关于非遗传承人的新项目。

放映厅的角落,年迈的父母相互依偎,爸爸的助听器上挂着女儿送的卡通挂件。

妈妈膝头摆着新织的毛线袜,说是要给即将出生的曾孙。

行业颁奖礼邀请我们全家担任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嘉宾。

舞台灯光下,我握着奖杯讲述:“这个奖属于三代电影人。”

大屏幕上,爸爸年轻时改装设备的专注。

妈妈深夜整理素材的背影。

女儿为乡村孩子调试镜头的模样交替闪现。

台下,曾经参与乡村影像计划的小夏已经成为纪录片导演,她举起摄像机,记录着这属于所有追光者的时刻。

13我们将老宅改造成 “光影记忆博物馆”.地下室陈列着爸爸历年来改良的拍摄设备。

从笨重的老式摄像机到轻便的智能机器,每
一台都贴着手写的使用心得。

二楼展厅挂满客户捐赠的家庭影像故事。

有百岁老人的生日宴。

有异地恋人的重逢时刻。

还有援外医生与家人跨越时差的对话。

最特别的展区,是父母的 “爱情特展。

当年他们在南大的合影、异国求学的明信片,以及无数个为我电影事业奔波的瞬间。

某个暴雨天,一位年轻人冒雨冲进博物馆,捧着一台坏损的摄像机请求修复。

他说这是临终父亲留给他的,里面存着全家最后一次旅行的影像。

爸爸戴上老花镜,像修理精密仪器般拆开机器。

妈妈则递上热姜茶,轻声安慰。

当画面重新亮起,年轻人看着银幕上父亲教他钓鱼的场景泣不成声。

而这一幕,又被女儿悄悄摄入镜头,成为博物馆 “修复时光” 专题片的开篇。

深秋的午后,我带着孙子在院子里摆弄微缩电影机。

我摇动手柄,胶片转动间。

妈妈年轻时包饺子的画面在白墙上跳动。

孙子突然指着画面喊:“太奶奶!”

正在浇花的妈妈闻声回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

爸爸放下手中的《电影技术新论》,慢悠悠地说:“等春天来了,带小家伙去山里拍桃花吧。”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