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笑着擦去眼角的泪水。
我靠在父母中间,忽然觉得,人生最美好的光影,不是在银幕上,而是此刻,我们紧紧相依的时光。
那年深秋,我接到电影节组委会的邀请,筹备首部院线电影《时光织语》。
这部以非遗传承为蓝本的作品,承载着我多年来的创作理想。
开机仪式上,我特意将父母安排在第一排。
当摄像机启动的红色指示灯亮起时,我看见妈妈悄悄抹了把眼泪。
爸爸则挺直腰板,像守护珍宝般护着座位旁印有我名字的宣传册。
07拍摄进入关键阶段时,爸爸突然病倒了。
我连夜赶回老家,推开病房门。
看见他躺在病床上,却还握着我的分镜脚本。
“别耽误拍摄进度。”
他声音虚弱,却固执地把脚本往我怀里塞。
“你看这里,主角在竹编工坊的那段独白,要是能加些环境音,层次感会更好。”
那一刻,我才发现,父亲早已把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刻进了心里。
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我带着便携摄像机,记录下妈妈照顾爸爸的日常。
清晨熬药时氤氲的热气,削苹果时专注的侧脸。
还有深夜坐在病床边,轻轻握住爸爸的手。
小声说着 “会好起来” 的模样。
这些不经意的画面,比任何精心设计的镜头都更触动人心。
电影杀青那天,爸爸终于康复出院。
我们全家来到工作室,一起观看粗剪版。
当银幕上出现父母在病房里的真实影像时,整个房间陷入寂静。
“原来我们老了,是这样的。”
妈妈靠在爸爸肩头,声音哽咽。
08《时光织语》上映后,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庆功宴上,我把奖杯放在父母面前:“这个奖属于我们三个人。”
但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病房里的片段被我单独剪辑成短片。
在公益电影节上展映,引发了关于亲情与陪伴的热议。
有观众留言:“原来爱,就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光。”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身体逐渐不如从前。
我开始减少外出拍摄,把更多时间留给他们。
我们一起整理老照片,将泛黄的记忆扫描成电子档。
教他们使用短视频软件,记录下妈妈种花、爸爸摆弄设备的琐碎日常。
这些平凡的影像,成了我们家最特别的 “家庭电影”。
我带着父母重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