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拍摄非遗纪录片的村庄。
老艺人们早已和我们成了家人。
他们围着父母嘘寒问暖,说自从纪录片播出后,村子里来了不少游客,年轻人也愿意学竹编了。
夕阳西下,我架起摄像机,拍下父母与老艺人一起编织竹篮的画面。
09我的工作室专门设立了 “家庭影像馆”。
为无数家庭记录下珍贵瞬间。
每当看到客户拿到成片时感动落泪,我就想起父母教会我的事 。
最好的镜头,永远对准真实的生活。
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来自最深的爱。
那年冬天,工作室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颤巍巍地捧着老式胶片摄像机,说想把和老伴六十年的回忆制成影像。
我接过机器时,镜头盖内侧贴着泛黄的便签。
歪歪扭扭写着:“给我们的小孙女”。
这让我想起家中阁楼里,爸爸珍藏的那台改装过的 DV,里面存满了我童年的画面。
为老奶奶制作影像的过程中,父母主动加入帮忙。
妈妈戴上老花镜,仔细整理褪色的老照片,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
爸爸则发挥技术专长,修复着模糊的胶片画面。
我们三人挤在剪辑室里,听老奶奶讲述她和老伴从校园相恋到相守一生的故事。
妈妈时不时抹眼泪,爸爸则默默调整着画面的色调。
成片放映那天,老奶奶的孙女从国外赶回来,。
看到银幕上爷爷年轻时为奶奶撑伞的画面,泣不成声。
她握着我的手说:“这些影像,是我们家最宝贵的传家宝。”
这句话触动了我。
10回家后,我翻出那些年拍摄的家庭素材,决定为父母制作一部专属纪录片。
我从他们的老相册开始,将黑白照片与动态影像结合。
画面里,年轻的父母在南大校园里牵手漫步。
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专注工作。
再到后来抱着牙牙学语的我。
为我的每一次成长欣喜落泪。
剪辑时,我特意加入了爸爸教我调试设备。
妈妈深夜为我准备便当的片段,这些细碎的日常,拼凑出了我们家的完整故事。
纪录片完成时,恰逢父母结婚三十周年。
我包下一家小影院,邀请了亲朋好友。
当银幕亮起,父母年轻时的模样出现,整个影厅响起惊叹声。
妈妈靠在爸爸肩头,小声说:“原来我们一起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