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推到我面前,“你爸说他想到办法了。”
爸爸动用了他在学术界的人脉,联系到一所高校的非遗研究中心。
他连夜制作了详细的项目计划书,用严谨的数据和分析,证明这个纪录片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就像做科研,遇到瓶颈不能退缩,要换个角度突破。”
爸爸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坚定。
在父母的帮助下,我们与高校达成合作。
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获得了专业学术支持。
拍摄继续推进,当镜头对准老艺人布满皱纹的手,灵巧地穿梭在竹篾间时。
我忽然明白,父母何尝不是用他们的方式,编织着守护我梦想的网。
05纪录片上线那天,引发了广泛关注。
老艺人的竹编作品被年轻人争相购买,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颁奖典礼上,我带着父母一同走上舞台。
“这部纪录片,凝聚的不仅是团队的心血,更是一个家庭的坚持。”
我握着话筒,声音微微颤抖。
“我曾以为,追寻光影的路上,我是孤独的行者,直到我发现,父母的爱,早已化作我身后永不熄灭的光。”
随着工作室规模扩大,我开始频繁出差,世界各地奔波。
每次临行前,妈妈都会往我的行李箱塞不同的 “法宝”。
去热带地区是自制的驱蚊香囊。
去寒冷的北方则是她亲手织的羊绒围巾。
爸爸依然保持着他的 “工程师本色”。
不断改良我的拍摄设备,还发明了一款轻便的稳定器,上面刻着我的小名。
有一次在国外拍摄,遭遇突发状况,我被困在陌生的城市。
凌晨三点,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电话那头,父母几乎是同时接起,声音里满是担忧。
在他们的安抚和帮助下,我顺利解决了问题。
06我拍摄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最珍贵的素材,永远是关于父母的点点滴滴。
我悄悄记录下爸爸研究新设备时专注的侧脸。
妈妈包饺子时温柔的笑容,还有他们坐在沙发上,认真观看我作品的模样。
这些画面,被我精心剪辑成一部私人影像日记,命名为《光的源头》。
某个温暖的午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观看这部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影片。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父母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色。
“原来我们也成了你的作品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