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账号,取名“无心观察者”。
简介只有一句话:“以理性解剖情感困境。”
第一次直播,我只谈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人类在亲人逝去时必须表现出悲痛?
“悲伤不是真实的吗?”
弹幕里有人问。
“真实的悲伤不需要表演给他人看。”
我回答,“人类在葬礼上哭泣,有多少是为自己的失落,又有多少是为了满足社会期待?”
观众从10人涨到100人,很快突破1000。
我分析失恋、亲情、友谊中的情感机制,如同拆解一台复杂机器。
没有鸡汤,没有安慰,只有冷静分析和高效解决方案。
“这个主播好冷静,说的全是我想知道的。”
“第一次听到这种分析,太准了!”
“她好像能看透一切…”三天后,我的粉丝突破五万。
我不煽情,不夸张,只提供精准到可怕的分析——这反而成了我的特色。
第七次直播时,一条弹幕引起我的注意:“无心姐姐,我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情感障碍,你能帮我分析吗?”
用户名是“薇风微雨”。
我盯着这个ID,大脑高速运转。
措辞习惯、提问角度…97.8%的可能性——是林薇薇。
她找到我了。
我微笑着看向镜头:“当然可以。
不如这样,下次直播我专门讲讲情感障碍和正常情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无心。”
03关掉直播,我满意地靠在电脑椅上。
粉丝量已超过五万,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也许人类骨子里都渴望冷静的分析,而非虚假的情感慰藉。
正思考下次直播内容时,手机嗡嗡震动。
母亲发来简讯:“明天别忘了心理咨询。”
我轻笑。
陈星宇那里的表演需要继续,毕竟我的“治愈之旅”刚刚开始。
次日直播前,我仔细检查设备。
今天计划剖析失恋心理,这类话题总能吸引大量流量。
直播刚开始十分钟,观众已超过三千。
“欢迎来到无心观察者,”我对着镜头说,“今天我们——”系统提示音打断了我:“用户心碎小棉袄申请连线。”
直觉告诉我有异常。
正常粉丝很少在直播开始就申请连线。
我迅速调取后台数据:账号注册仅三小时,零关注,零互动。
有趣。
“让我们连线这位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