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世民李渊的其他类型小说《贞观长歌:盛世的崛起与辉煌李世民李渊小说》,由网络作家“深邃人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第一章:隋末风云起大业年间,天下大乱,隋王朝在隋炀帝的暴政下摇摇欲坠。各地义军蜂起,百姓苦不堪言,渴望着一个新的时代降临。在太原,唐国公李渊身为朝廷命官,却暗中关注着天下局势。他的次子李世民,年仅十几岁,却已有远超常人的见识与抱负。李世民喜好结交豪杰,时常与刘文静、长孙无忌等有志之士相聚,谈论天下大事。一日,李世民在晋阳城中偶遇一位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书生,此人正是日后为大唐立下赫赫功勋的房玄龄。房玄龄见李世民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心中暗自惊叹,两人一番交谈,相见恨晚。房玄龄向李世民分析天下形势,指出隋朝必亡,劝他早做打算。李世民深受触动,回到家中便向李渊进言,劝其顺应民心,举兵起义。李渊心中虽有此意,但仍犹豫不决。此时,隋炀帝因猜忌...
《贞观长歌:盛世的崛起与辉煌李世民李渊小说》精彩片段
第一章:隋末风云起大业年间,天下大乱,隋王朝在隋炀帝的暴政下摇摇欲坠。
各地义军蜂起,百姓苦不堪言,渴望着一个新的时代降临。
在太原,唐国公李渊身为朝廷命官,却暗中关注着天下局势。
他的次子李世民,年仅十几岁,却已有远超常人的见识与抱负。
李世民喜好结交豪杰,时常与刘文静、长孙无忌等有志之士相聚,谈论天下大事。
一日,李世民在晋阳城中偶遇一位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书生,此人正是日后为大唐立下赫赫功勋的房玄龄。
房玄龄见李世民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心中暗自惊叹,两人一番交谈,相见恨晚。
房玄龄向李世民分析天下形势,指出隋朝必亡,劝他早做打算。
李世民深受触动,回到家中便向李渊进言,劝其顺应民心,举兵起义。
李渊心中虽有此意,但仍犹豫不决。
此时,隋炀帝因猜忌李渊,派人前来召他入朝。
李渊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心中更加忧虑。
李世民趁机再次劝说李渊:“父亲,如今隋朝气数已尽,天下大乱,百姓期盼明主。
若父亲此时举义旗,必能顺应民心,成就大业。
若前往江都,恐遭不测,大业难成。”
李渊沉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在晋阳起兵。
大业十三年,李渊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为名,正式起兵。
李世民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敦煌公,率领军队攻打长安。
一路上,李世民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军队迅速壮大。
第二章:长安定鼎李渊父子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长安城下。
长安是隋朝的都城,城高池深,防守严密。
李世民深知攻城不易,于是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先切断长安的粮草供应,待城中守军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在围城期间,李世民一方面安抚城中百姓,另一方面积极招纳贤才。
许多有志之士听闻李世民的贤名,纷纷前来投奔,其中包括杜如晦、李靖等重要人物。
杜如晦足智多谋,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李靖精通兵法,日后为大唐的统一和边疆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
经过数月的围困,长安城中粮草断绝,人心惶惶。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下令
攻城。
他亲自率领军队冲锋陷阵,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唐军终于攻破长安,占领了这座隋朝的都城。
李渊进入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此时,李渊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关中地区的军政大权,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隋朝正式灭亡。
李渊见时机成熟,于同年五月逼迫杨侑禅位,自己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尚书令。
第三章:统一中原唐朝建立后,天下并未完全平定,各地仍有许多割据势力。
为了实现天下统一,李渊派遣李世民等人率军出征,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
在平定薛仁杲的战役中,李世民采用了坚壁清野、待机而动的战术。
薛仁杲军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守不出,待其粮草耗尽、军心大乱时,才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败薛仁杲,平定了陇西地区。
之后,李世民又率军征讨刘武周。
刘武周勾结突厥,势力强大,一度攻占了太原。
李世民率领军队与刘武周军在柏壁对峙,双方相持数月。
李世民深知刘武周军的优势在于骑兵,于是他命令军队加强防守,同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刘武周军的补给线。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刘武周军粮草不济,士气低落。
李世民抓住时机,发动全面进攻,一举击败刘武周,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全境。
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
王世充占据洛阳,自称郑帝,势力雄厚。
李世民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先包围洛阳,然后击败了前来救援的窦建德。
王世充见大势已去,被迫出城投降。
至此,中原地区基本被唐朝统一。
第四章:玄武门之变随着唐朝的统一,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李建成身为太子,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和一些皇室宗亲、贵族的拥护;而李世民则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在军队和百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将。
李建成担心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地位,于是与齐王李元吉联合,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
他们
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李世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危险,但他一直犹豫不决,不愿与兄长和弟弟兵戎相见。
然而,局势的发展越来越紧迫。
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昆明池为李世民饯行时,派人将他杀死。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亲信,在玄武门设下伏兵。
李建成和李元吉入朝经过玄武门时,李世民等人突然发动袭击。
李建成和李元吉惊慌失措,试图逃跑,但被李世民的军队追上。
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则被尉迟恭杀死。
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入宫,向李渊报告了事变的经过。
李渊见木已成舟,无奈之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军国大事都委托给他处理。
两个月后,李渊传位于李世民,自己退为太上皇。
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第五章: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国内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外部突厥势力强大,时常侵扰边境。
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十分重视百姓的生活。
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他还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
在政治上,唐太宗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他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直言敢谏的大臣,鼓励他们指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魏征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许多建议都被唐太宗采纳。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在军事上,唐太宗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任命李靖、李勣等名将为统帅,先后平定了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等势力,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同时,他还采
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被尊称为“天可汗”。
在文化上,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思想。
他组织编纂了《群书治要》等典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鼓励文学艺术的创作,使得唐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贞观之治不仅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万邦来朝贞观四年,李靖率领唐军以雷霆之势大破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这场战役震动了整个北方草原,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彻底覆灭。
消息传回长安,长安城百姓欢呼雀跃,唐太宗更是意气风发。
东突厥的灭亡,不仅消除了唐朝北方的一大威胁,更向周边各国展示了大唐的军威。
<东突厥灭亡后,周边的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落纷纷遣使入朝,请求归附唐朝。
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示愿意接受唐朝的领导。
唐太宗欣然应允,在漠北地区设立了羁縻府州,以当地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保持他们原有的统治地位,但需接受唐朝的册封和管辖。
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既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唐朝声威远播,来自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商队和使者也纷纷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贞观九年,大食(阿拉伯帝国)使者首次抵达长安,带来了精美的珠宝、香料和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
唐太宗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允许大食商人在长安设立商馆,进行贸易活动。
在长安的西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
波斯的地毯、罗马的玻璃器皿、印度的香料、日本的漆器等琳琅满目。
商人们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
西市的热闹景象,成为了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
贞观十五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来到长安,向唐太宗求娶公主。
唐太宗为了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时
,携带了大量的书籍、种子、工匠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她的到来,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
从此,唐蕃之间使者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第七章:贞观朝堂风云贞观年间,朝堂之上人才济济,但也并非风平浪静。
随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一些政治上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贞观年间的重要宰相,为国家的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
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杜如晦的离世,让唐太宗悲痛不已,他感叹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谋士。
此后,房玄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独自一人支撑着宰相的重任。
就在此时,御史大夫温彦博向唐太宗进言,认为房玄龄权力过大,应该加以限制。
温彦博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他们担心房玄龄长期掌握大权,会形成专权的局面。
唐太宗对此十分重视,他召见房玄龄,询问他的看法。
房玄龄诚恳地表示,自己一心为国,绝无半点私心。
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愿意接受朝廷的监督和约束。
为了消除唐太宗的疑虑,房玄龄主动提出减少自己的权力和职务。
唐太宗见房玄龄如此忠诚,心中十分感动,不仅没有削减他的权力,反而更加信任他。
与此同时,魏征也时常在朝堂上仗义执言,与其他大臣发生激烈的争论。
有一次,在讨论国家的财政政策时,魏征与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意见不合。
封德彝主张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而魏征则认为应该减轻百姓负担,通过发展生产来增加财政收入。
两人在朝堂上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耐心地听取了两人的意见,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他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件事让朝堂上的大臣们更加认识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决心,也使得不同的观点能够在朝堂上充分交流,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
第八章:暗流涌动的后宫在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同时,后宫之中也并非风平浪静。
长孙皇后作为唐太宗的贤内助,一直以端庄贤淑、宽容大度著称。
她不仅把后宫管理得
井井有条,还时常在唐太宗遇到困难时给予他安慰和建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宫中的妃嫔们为了争宠,开始出现一些明争暗斗的现象。
杨妃出身隋朝皇室,容貌艳丽,颇得唐太宗的喜爱。
她仗着自己的身份和美貌,在后宫中逐渐有了一定的势力,与其他妃嫔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有一次,杨妃与阴妃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
两人互不相让,争吵声惊动了整个后宫。
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往调解。
她先是耐心地倾听了两人的诉说,然后语重心长地劝导她们:“后宫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关爱。
如果大家都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会让陛下分心。”
在长孙皇后的劝解下,杨妃和阴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和好如初。
但这件事并没有就此平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后宫中散布谣言,说长孙皇后偏袒阴妃,引起了杨妃的不满。
这些谣言传到了唐太宗的耳中,他十分生气。
他深知后宫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下令彻查此事。
经过调查,发现是一些宫女为了讨好杨妃,故意编造了谣言。
唐太宗严惩了这些宫女,并亲自前往后宫,安抚长孙皇后和各位妃嫔。
长孙皇后借此机会向唐太宗提出,应该加强对后宫妃嫔和宫女的教育,让她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唐太宗采纳了她的建议,在后宫中设立了专门的学堂,教授妃嫔和宫女们文化知识、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
第九章:太子之争的危机随着唐太宗的几个儿子逐渐长大,太子之位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太子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和重视。
唐太宗为他聘请了许多名师,悉心教导他。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变得叛逆起来。
李承乾喜欢玩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学业和政事都不感兴趣。
他还在宫中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穿着突厥服饰,吃突厥食物,甚至说:“我若有一天做了皇帝,一定要率领数万骑兵在金城西边打猎,然后解开头发做突厥人。”
这些行为引起了唐太宗的不满和担忧。
与此同时,魏王李泰才华横溢,深得唐太宗的宠爱
。
李泰见李承乾日益失宠,心中便有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
他广招贤才,在府中编纂书籍,试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他还经常在唐太宗面前表现自己,讨唐太宗的欢心。
李承乾感受到了来自李泰的威胁,心中十分恐慌。
他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李泰夺走,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他勾结侯君集等大臣,企图发动政变,逼迫唐太宗退位。
然而,他们的计划还未实施就被人告发了。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震惊不已。
他不忍心处死自己的儿子,于是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
李泰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在唐太宗面前苦苦哀求,希望能被立为太子。
但唐太宗担心李泰成为太子后,会对其他兄弟不利,最终也没有立他为太子。
经过深思熟虑,唐太宗决定立性格温和、仁厚善良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他希望李治能够以仁治国,延续大唐的盛世。
为了让李治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唐太宗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批辅政大臣,包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
第十章:贞观余晖贞观后期,虽然国家依然繁荣昌盛,但唐太宗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懈怠情绪。
他开始追求享乐,大规模地修建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对一些大臣的谏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接受。
魏征察觉到了唐太宗的变化,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
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创业的艰难。
唐太宗看了魏征的奏疏后,深受触动,他对魏征更加敬重。
然而,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
唐太宗悲痛万分,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罢朝五日。
他感叹道:“魏征逝去,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魏征的离世,让唐太宗失去了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也标志着贞观时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得了重病,身体每况愈下。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在病榻上还多次召见大臣,询问国家的治理情况,并对一些重要事务做出安排。
第十一章:新帝登基风云起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后,太子李治在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顺利登基,是为唐高宗。
新帝即位之初,朝堂局势暗流涌动。
一方面,李治虽贵为天子,但缺乏父亲李世民那般雷霆手段与威望,朝中老臣势力盘根错节;另一方面,周边部族与藩国也在观望这位新君是否有能力掌控天下局势。
李治深知自己根基尚浅,对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极为倚重。
长孙无忌作为国舅,既是关陇贵族的核心人物,又在贞观年间功勋卓著,此时权倾朝野。
他以辅佐新帝为名,大力扶持亲信,打压异己,试图将朝堂大权牢牢攥在手中。
一些与长孙无忌政见不合的大臣,如李义府、许敬宗等人,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内部权力更迭,新赞普年幼,朝政由大相禄东赞把持。
禄东赞野心勃勃,企图扩张吐蕃势力,不断在大唐边境制造摩擦。
永徽四年(653年),吐蕃出兵侵扰白兰羌等大唐属国,公然挑战唐朝在西南地区的权威。
李治召集朝臣商议对策,长孙无忌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和亲与赏赐安抚吐蕃;而李勣等武将则坚决要求出兵反击,以维护大唐尊严。
朝堂之上,两派争论不休,最终李治权衡利弊,决定先派遣使者前往吐蕃责问,同时加强边境防御。
在后宫之中,也同样是纷争不断。
王皇后出身名门,端庄贤淑,但不得李治宠爱。
而萧淑妃凭借美貌与才情,在后宫中盛宠一时,她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皇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大唐历史走向的决定——将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媚娘接入宫中。
原来,武媚娘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在太宗病重期间与李治暗生情愫。
王皇后希望借武媚娘之力打压萧淑妃,却不知此举如同引狼入室。
第十二章:后宫争斗与权力博弈武媚娘入宫后,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手段,迅速在后宫站稳脚跟。
她先是假意讨好王皇后,协助其打压萧淑妃,使得萧淑妃逐渐失宠。
随后,武媚娘开始将矛头转向王皇后。
永徽五年(654年),武媚娘生下女儿,王皇后前去看望。
待王皇后离开后,武媚娘竟亲手掐死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
李治得知女儿夭折,勃然
大怒,深信是王皇后所为,从此便有了废王立武的念头。
废立皇后一事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并无大错,废后之举有违礼法;而李义府、许敬宗等长期受长孙无忌打压的大臣则见风使舵,全力支持李治与武媚娘。
李治多次与长孙无忌等人商议废后之事,均遭到强烈抵制。
关键时刻,李治询问李勣的意见,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让李治下定了决心。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媚娘为皇后。
武媚娘成为皇后后,并未善罢甘休,她派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囚禁起来,并残忍地将二人砍去手足,浸泡在酒瓮中,最终折磨致死。
这场后宫争斗,不仅改变了后宫格局,更成为朝堂权力重新洗牌的开端。
武媚娘成为皇后后,开始逐渐参与朝政。
她利用李治体弱多病的机会,协助处理奏章,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同时,她不断提拔亲信,打压长孙无忌一派势力。
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媚娘的授意下,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
李治虽心有疑虑,但在武媚娘的施压下,最终将长孙无忌削职流放,不久后,长孙无忌被迫自杀。
至此,长孙无忌集团彻底覆灭,关陇贵族势力遭到重创,李治与武媚娘的皇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十三章:开疆拓土扬国威在稳固了内部统治后,唐高宗李治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部,决心继承父亲李世民的遗志,开疆拓土。
此时,高句丽在泉盖苏文的统治下,不仅拒绝向唐朝进贡,还联合百济进攻唐朝的盟友新罗。
新罗王向唐朝求援,李治认为这是一个打击高句丽、树立大唐威望的绝佳机会。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
苏定方率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直插百济腹地。
在熊津江口,唐军与百济军队展开激战,苏定方指挥若定,利用唐军水师的优势,一举击败百济水军。
随后,唐军乘胜追击,直逼百济都城泗沘。
百济王扶余义慈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百济宣告灭亡。
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
熊津等五都督府,纳入大唐版图。
灭亡百济后,唐朝开始全力筹备对高句丽的战争。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去世,其内部发生权力争斗。
李治抓住时机,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契苾何力、薛仁贵等将领,率领大军分路进攻高句丽。
薛仁贵在金山之战中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余级;李勣则率军直逼高句丽都城平壤。
经过近两年的征战,总章元年(668年),平壤城破,高句丽灭亡。
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将东北大片领土纳入统治范围。
在西方,唐朝也不断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
显庆二年(657年),李治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
苏定方采用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在曳咥河(今中亚额尔齐斯河)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十万大军。
随后,苏定方乘胜追击,穷追五百余里,最终生擒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灭亡。
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立昆陵、濛池二都护府,统辖中亚地区,使得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大唐声威远播中亚、西亚。
第十四章:二圣临朝与权力交接随着武媚娘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她与李治之间的权力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
李治因长期患病,头晕目眩,难以处理繁重的政务,便愈发倚重武媚娘。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曾因不满武媚娘干预朝政,与宰相上官仪商议废后。
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但消息很快泄露。
武媚娘得知后,迅速赶到李治面前,哭诉辩解。
李治生性懦弱,见武媚娘如此,顿时心软,不仅放弃了废后念头,还将责任全部推到上官仪身上。
不久后,上官仪被诬陷谋反,与其子上官庭芝一同被处死,其孙女上官婉儿则被没入掖庭为婢。
经此一事,武媚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牢牢掌握权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她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上安插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李治对武媚娘也愈发依赖,许多政务都由武媚娘决断。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称天皇,武媚娘称天后,二人并称为“二圣”,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