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泰见李承乾日益失宠,心中便有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
他广招贤才,在府中编纂书籍,试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他还经常在唐太宗面前表现自己,讨唐太宗的欢心。
李承乾感受到了来自李泰的威胁,心中十分恐慌。
他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李泰夺走,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他勾结侯君集等大臣,企图发动政变,逼迫唐太宗退位。
然而,他们的计划还未实施就被人告发了。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震惊不已。
他不忍心处死自己的儿子,于是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
李泰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在唐太宗面前苦苦哀求,希望能被立为太子。
但唐太宗担心李泰成为太子后,会对其他兄弟不利,最终也没有立他为太子。
经过深思熟虑,唐太宗决定立性格温和、仁厚善良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他希望李治能够以仁治国,延续大唐的盛世。
为了让李治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唐太宗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批辅政大臣,包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
第十章:贞观余晖贞观后期,虽然国家依然繁荣昌盛,但唐太宗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懈怠情绪。
他开始追求享乐,大规模地修建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对一些大臣的谏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接受。
魏征察觉到了唐太宗的变化,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
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创业的艰难。
唐太宗看了魏征的奏疏后,深受触动,他对魏征更加敬重。
然而,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
唐太宗悲痛万分,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罢朝五日。
他感叹道:“魏征逝去,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魏征的离世,让唐太宗失去了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也标志着贞观时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得了重病,身体每况愈下。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在病榻上还多次召见大臣,询问国家的治理情况,并对一些重要事务做出安排。
第十一章:新帝登基风云起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后,太子李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