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未来规划”上的契合度,一行行数据对比,清晰得让人无从逃避。
屏幕上出现的人,推送来的每一句问候、每一个微笑表情,都经过算法层层筛选,对比她过往的心动数据,力求击中她的情感软肋。
“今日为你精选:苏泽,匹配度91%,与您偏爱同款爵士乐。”
“王祎,推荐概率88%,共同旅游偏好高,愿做你旅途的同伴。”
后台大数据精准分析她的喜好,甚至连“理想型的声音频率”都能拟合出来。
每一次算法推送,都是对林夏心动数据的精准捕捉,都是对她情感漏洞的无声敲击。
起初,林夏只是带着好奇心点开,翻看那些标准化的自我介绍和温柔的问候。
她想,这只是小小的娱乐,是一种虚拟的陪伴罢了。
但渐渐地,当“陈默与林夏的亲密度下降7%”的提醒与“新对象匹配度提升15%”的红色跳动数据并列出现时,林夏的心头开始泛起难以名状的荒凉。
她突然意识到,技术并不总是忠诚的中立者。
它用“最优解”不断诱惑着她,拆解、分析、对比、推荐,把本该唯一的情感变成了可以随时替换的参数。
屏幕上传来的温柔问候,听起来和陈默的道歉台词一样流利,却都让她感到一种不属于现实的空洞。
林夏望着屏幕,内心忍不住质问:自己与陈默的爱意,是否已经被技术一点点掏空?
温存还在,但像一块被反复打磨的石头——光滑却失去了温度。
身边的一切,越来越像是算法模拟出的心跳,缺少了突如其来的悸动与属于人类的笨拙。
她合上手机,突然感到一阵陌生的荒凉。
曾经以为技术可以让爱更温柔、更懂人心,但走到此刻,她却第一次怀疑——算法能否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那些独一无二、不可复刻的情感片段?
还是说,所有的温柔背后都只是另一场技术的诱惑与背叛?
夜色下,林夏坐在窗边,身后是“闺蜜100%”持续跳动的消息提醒。
她突然有些害怕:如果连自己的心动与忠诚都被技术引导和定义,那么,爱的意义究竟还剩下多少?
——亲爱的读者,当算法决定一切,我们的爱,究竟还是自己的选择吗?
你,会把心动交给谁来计算呢?
(三)人机冲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