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人翻纸,回头却只看到她的背影; 有时候是在楼梯口,她抱着速写本和我擦肩而过,发丝扫过我的手臂; 还有一次是在天台,她蹲在地上照料几株多肉植物。
她照顾它们的样子,像在哄小孩入睡。
动作轻柔,眼神专注。
我第一次主动开口: “你在养这些?”
她抬起头,笑了笑:“嗯,它们不需要太多阳光。”
我蹲下来,看她往泥土里倒水。
动作很温柔,像是怕惊醒什么。
我说:“它们长得也不快。”
她说:“所以我得一直看着它们。”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她这个人有点不一样。
不是成绩,也不是外貌,而是那种安静的力量。
我从小在一个理性至上的家庭长大——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
我们家很少谈情绪,更不擅长表达喜欢。
所以当我看到那张画的时候,我很慌张。
那是一张低头写字的人像。
线条简单,却格外神似。
我盯着它看了很久,然后把它塞回课本里。
第二天早上,我在教室里看见她,她正把速写本收进书包,手指有些慌乱。
我没说话。
我想,她大概以为我不知道那张画是我。
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只是我还不懂,该怎么回应这种小心翼翼的关注。
3那天交作业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
我本以为我会永远只记得她的背影。
物理课代表把练习册发下来时顺口念了一句:“这本是沈星河的。”
我抬头看了她一眼。
她正低头整理画具,速写本摊在桌上,封面已经有些泛黄了。
“沈星河?”
我轻声念了一遍。
这个名字像是夜里的一颗星星,安静地落在纸上,不张扬,却让人一眼就记住了。
我想,也许她本来就该叫这个名字——那种在人群中不会主动发光,却总能在你不经意抬头时,照亮你一小片夜空的人。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有了真正的对话。
不是那种“你又在这里”、“它们不需要太多阳光”的简短问答,而是更长、更真实、带有情绪的交流。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题,她坐在我斜后方画画。
她忽然探身过来,在我草稿纸上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小猫。
“这是你。”
她说。
我看了一眼那只猫,一脸冷漠地回她:“它看起来比我有表情。”
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