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
他甚至开始在脑海中进行复杂的应力分析和成本估算。
凌瑶要求他将所有重要文件归档,并定期检查有无错漏,这反而为他提供了“合理”接触这些核心资料的借口。
一次,凌瑶在书房的巨型屏幕上审查最新的模拟动画,演示的是极端天气条件下,现有防波堤设计的受力情况。
她眉头紧锁,显然对模拟结果中的某些震荡数据不太满意。
陈凯站在她身后,如往常般垂手侍立,目光看似空洞地停留在屏幕上。
“这个峰值扭矩,”凌瑶指着屏幕上一个闪烁的红点,语气不悦,“为什么比预期高了百分之三?
让工程部门三天内给我解释,并且拿出解决方案。”
“是,瑶。”
陈凯应道,目光却在那一瞬间,精准地捕捉到了扭矩峰值出现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的环境参数。
这些信息,与他正在秘密构思的模块化消波块方案中的某个关键计算不谋而合,验证了他一个大胆的设想。
凌瑶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微微侧过头,锐利的目光扫向他:“你在想什么?”
陈凯的心脏骤然收紧,但脸上依旧是那副温顺而略带茫然的表情:“我在想,瑶,您总能发现最关键的问题。
工程部门一定会尽快解决的。”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凌瑶审视了他几秒,终究没有再追问。
她太习惯于陈凯的这种“无思绪”状态了,那是她一手塑造的结果。
她转回头,继续盯着屏幕,语气冰冷:“解决?
他们最好祈祷能解决。
这个项目,不容许任何瑕疵。”
陈凯暗暗松了口气。
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既惊险,又带着一种扭曲的刺激。
他发现,自己甚至开始“利用”凌瑶的苛刻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她越是深入项目,暴露出的信息就越多;她越是挑剔,他能获得的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他的设计方案在速写本上逐渐成形。
那不再是简单的线条和概念,而是包含了初步的结构计算、材料选择建议,甚至还有与现有规划兼容的接口方案。
他设计的模块化消波块,不仅能更有效地吸收和分散波浪冲击力,减少对主体结构的长期损耗,其独特的形态还可以在退潮时形成小型的人工潮汐池,具备一定的生态价值——这与凌瑶方案中纯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