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张浩。
对于这种“熊孩子”,硬碰硬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行为疗法是更有效的方法。
核心原理很简单:正强化和负惩罚。
做好事就奖励,做坏事就让他立刻承担后果。
我开始默默观察张浩的日常活动。
我发现他虽然顽劣,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被认可和赞扬的。
他会偷偷帮小区里的老奶奶提东西,也会在花园里捡拾垃圾,虽然这些“好事”往往转瞬即逝,很快又会被他的“熊孩子”行为所抵消。
机会来了。
这天下午,我看到张浩在小区花园里,帮一位老爷爷捡起掉在地上的拐杖。
他动作有些笨拙,脸上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真。
我悄悄地走到附近的超市,买了一盒精致的巧克力,匿名放在了老爷爷的长椅上,并在巧克力盒子里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你帮助爷爷,小朋友,你做得真棒!”
第二天,我再次观察张浩,发现他似乎比平时安静了一些,脸上也少了几分戾气,多了几分好奇。
他时不时地会看向老爷爷坐的长椅,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
我知道,我的“匿名奖励”起作用了。
接下来,是负惩罚。
张浩的“熊孩子”行为,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传统的批评和责骂,对他来说,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关注”。
我需要设计一种更直接、更即时的负面后果,让他立刻体验到“做坏事”的代价。
这天晚上,张浩又开始在楼道里制造噪音,用脚踢墙,大声喧哗。
我没有如往常一样忍耐,而是悄悄地打开门,走到楼道里,手里拿着一个装满冰块的塑料袋。
趁张浩不注意,我迅速走到他身后,将冰冷的冰块,直接倒进了他的后衣领里。
“哇——!”
张浩发出一声惨叫,身体触电一样,猛地跳了起来,冰冷的冰水顺着他的后背流下来,让他瞬间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
他惊恐地转过身,看到是我,愣了一下,随即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小朋友,楼道里大声喧哗,会影响别人休息,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行为。”
我语气平静地说,“冰块的寒冷,就是对你这种行为的‘小惩罚’。
希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