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廉颇赵王的其他类型小说《长平悲歌起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深邃人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第一章:暗流涌动赵国都城邯郸,街头巷尾热闹非凡。街边的摊贩高声叫卖着各类货物,行人往来穿梭,一派繁华景象。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股紧张的气氛却悄然弥漫开来。赵王宫中,大臣们齐聚一堂,神色凝重。“秦国近日不断在我边境挑衅,意图明显,恐有大举进犯之势。”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忧虑。此时,一位年轻将领站了出来,正是廉颇。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陛下,臣愿领兵前往长平,抵御秦军。秦虽强大,但我赵军也绝非软弱可欺。”赵王沉思片刻,微微点头:“好,廉颇听令,朕命你为大将军,即刻前往长平布防。”廉颇领命后,迅速整顿兵马,奔赴长平。长平之地,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是赵国的重要防线。廉颇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他仔细勘察地形,...
《长平悲歌起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第一章:暗流涌动赵国都城邯郸,街头巷尾热闹非凡。
街边的摊贩高声叫卖着各类货物,行人往来穿梭,一派繁华景象。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股紧张的气氛却悄然弥漫开来。
赵王宫中,大臣们齐聚一堂,神色凝重。
“秦国近日不断在我边境挑衅,意图明显,恐有大举进犯之势。”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忧虑。
此时,一位年轻将领站了出来,正是廉颇。
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陛下,臣愿领兵前往长平,抵御秦军。
秦虽强大,但我赵军也绝非软弱可欺。”
赵王沉思片刻,微微点头:“好,廉颇听令,朕命你为大将军,即刻前往长平布防。”
廉颇领命后,迅速整顿兵马,奔赴长平。
长平之地,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是赵国的重要防线。
廉颇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他仔细勘察地形,命令士兵们修筑坚固的壁垒,深挖壕沟,准备与秦军长期对峙。
秦国军营中,白起正与谋士们商议军情。
“廉颇老谋深算,据守长平,一时间难以攻破。”
一位谋士皱着眉头说道。
白起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廉颇固然厉害,但我自有办法。
我们先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就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谣言很快传入赵国,赵王听闻后,心中开始动摇。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在赵国也小有名气。
赵王心想:“若真如谣言所说,赵括比廉颇更能抵御秦军,何不让他一试?”
于是,赵王下令召回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前往长平接替廉颇。
第二章:赵括上任赵括接到任命后,心中满是兴奋与期待。
他觉得自己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定要在长平立下赫赫战功。
赵括的母亲听闻此事,急忙进宫求见赵王。
“陛下,括儿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不可委以重任啊。”
赵母焦急地说道。
赵王却不以为然:“夫人多虑了,赵括年少有为,朕相信他定能不负众望。”
赵母见赵王心意已决,无奈之下,只好说道:“陛下若执意如此,日后赵括若有失职之处,望陛下不要牵连我赵家。”
赵王应允。
赵括来到长平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战
略部署。
他认为廉颇过于保守,下令赵军主动出击,寻找秦军主力决战。
手下的将领们纷纷劝谏:“将军,廉颇将军此前的坚守策略十分稳妥,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时间一长,自然会退兵。
如今贸然出击,恐有危险。”
赵括却傲慢地说道:“你们懂什么?
我熟读兵书,难道还不如廉颇那老头?
此次出征,定要让秦军见识一下我赵军的厉害。”
于是,赵括率领赵军倾巢而出。
白起得知赵军出击的消息后,心中暗自高兴。
他早已设下埋伏,就等赵括上钩。
秦军佯装败退,赵括见状,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便下令赵军全力追击。
就这样,赵军一步步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第三章:陷入绝境赵军被秦军包围后,才发现形势不妙。
四周都是秦军的精锐部队,赵军多次突围都被击退。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秦军的圈套,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赵军被困在包围圈中,粮草逐渐短缺,士兵们士气低落。
赵括心急如焚,他不断地组织士兵们进行突围,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秦国不断增派援军,将赵军围得水泄不通。
赵国国内,赵王得知赵军被困的消息后,惊慌失措。
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然而,众人却都束手无策。
“如今之计,只能向他国求救了。”
一位大臣提议道。
赵王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向齐国、魏国等国求救,但各国都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轻易出兵相助。
长平战场上,赵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士兵们饥寒交迫,伤病员不断增加。
赵括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悔恨。
他后悔自己当初不听廉颇和手下将领们的劝告,盲目出击,导致赵军陷入了如此绝境。
但现在,他只能拼尽全力,带领赵军杀出一条血路。
第四章:惨烈决战在粮草断绝多日后,赵括决定孤注一掷,进行最后一次突围。
他将赵军分成四队,轮流冲击秦军的包围圈。
赵军将士们深知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个个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
秦军也毫不示弱,他们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和强大的兵力,顽强地抵抗着赵军的进攻。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赵括亲自率领一队赵军,向秦
军的核心阵地发起了冲锋。
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左冲右突,试图打开一个缺口。
然而,秦军的防守太过严密,赵括始终无法突破。
在激烈的战斗中,赵括不幸被秦军的乱箭射中,当场身亡。
赵军失去了主帅,顿时陷入了混乱。
秦军趁机发动总攻,赵军全线崩溃。
四十万赵军士兵,除了少数人趁乱逃脱外,大部分都被秦军俘虏。
白起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赵军俘虏,心中犯起了嘀咕。
“这四十万俘虏,若是放了,日后必为秦国之患;若是杀了,又恐遭天下人非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白起最终决定将这四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
一时间,长平之地哭声震天,血流成河,四十万生命就此消逝,只留下无尽的悲凉与凄惨。
第五章:赵国之殇长平之战的消息传回赵国,举国震惊。
邯郸城内外,哭声一片,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
赵国的国力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赵王懊悔不已,他痛恨自己当初的昏庸决策,轻信了谣言,任用赵括,导致赵国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灾难。
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精锐部队,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急剧衰退。
秦国则通过长平之战,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也让秦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白起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坑杀赵军俘虏的行为,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谴责和诟病。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长平之战时,依然会为那四十万冤魂感到痛心疾首。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赵国和秦国的命运,也给整个华夏大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让人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六章:暗流再起长平之战的血雾尚未散尽,秦国朝堂已在谋划新的攻势。
咸阳宫的烛火彻夜未熄,秦昭襄王望着地图上标记的赵国城邑,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白起立于阶下,铠甲上的血渍虽已洗净,却仍带着挥之不去的肃杀之气。
“武安君,赵国经此大败,邯郸城守备空虚,正是一举灭赵的良机。”
丞相
范雎抚须笑道,“臣愿亲率使者前往韩、魏,许以重利,断赵国外援。”
白起却皱起眉头:“不可。
长平一战,我军虽胜,然伤亡过半,粮草耗尽,士卒疲惫不堪。
且赵人经此大仇,必全民皆兵死守邯郸。
若强行攻赵,恐遭诸侯联军反噬。”
秦昭襄王神色微变,范雎趁机进言:“大王,武安君威名震慑六国,若此时班师,岂不让天下笑我秦国怯懦?
赵国新败,人心惶惶,正是乘胜追击的天赐良机!”
君臣三人争论至天明,最终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任命五大夫王陵为将,率军二十万直扑邯郸。
消息传至赵国,邯郸城内哀鸿遍野的景象瞬间被悲愤取代。
白发老妪将家中仅存的刀剑磨得发亮,年轻女子日夜赶制战甲,就连孩童也在城墙下搬运石块。
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死士,又亲自出使楚国、魏国求援。
楚国大殿内,平原君“歃血为盟”的举动震动朝堂,春申君黄歇力排众议,说服楚考烈王派十万大军北上。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则上演“窃符救赵”的传奇——他通过如姬盗得兵符,击杀主将晋鄙,率八万魏军疾驰邯郸。
当三国联军的旌旗出现在邯郸城外时,城内军民欢呼声响彻云霄。
第七章:邯郸保卫战邯郸城头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王陵望着城墙上密密麻麻的赵军,终于理解了白起的担忧。
赵军虽无精锐,但全民皆兵的态势让每一寸城墙都变成了绞肉机。
妇女们从城头泼下滚烫的金汁,孩童将尖锐的蒺藜抛向攻城的秦军,就连白发老翁也挥舞着锄头与登城的秦军拼杀。
秦军营帐内,王陵急得团团转。
他尝试过火攻、水灌,甚至挖掘地道,却都被赵军破解。
更糟糕的是,楚、魏联军已在城外形成掎角之势,秦军腹背受敌。
消息传回咸阳,秦昭襄王大怒,强令白起挂帅出征。
白起称病拒命:“邯郸城坚,诸侯救兵日至,我军远师而攻,必败无疑。
昔日长平之战,我已背负‘人屠’恶名,今若再败,秦国危矣!”
此言彻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下令削去白起武安君爵位,贬为士卒,流放阴密。
接替王陵的王龁面对的是更艰难的战局。
三国联军与赵军里应外合,发起猛烈反攻。
信陵君魏无
忌亲自率领三千死士冲击秦军防线,其势如猛虎下山;春申君黄歇指挥楚军截断秦军粮道;平原君赵胜则组织敢死队夜袭秦营。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拉锯战中,秦军伤亡惨重,王龁被迫率军西撤。
邯郸保卫战以赵国惨胜告终,却也耗尽了最后一丝国力。
第八章:血色权谋邯郸城墙上的硝烟未散,秦国咸阳已掀起新的腥风血雨。
白起拖着病体蹒跚西行,身后传来范雎的冷笑:“武安君一世英名,终是败在功高震主。”
当赐死的诏书送达时,白起望着手中的佩剑,苦笑道:“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言罢自刎,一代名将陨落,秦国朝野震动。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范雎举荐的郑安平率军救援王龁时,竟率两万秦军投降赵国,按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雎也因此失势。
秦昭襄王晚年,陷入了深深的懊悔。
他望着空荡荡的将军府,想起白起生前的谏言,终于明白长平之战后急攻邯郸是何等的错误决策。
这场战争让秦国损失三十余万精锐,更将六国逼到了联合抗秦的绝境。
而赵国虽然赢得了邯郸保卫战,却失去了未来。
满目疮痍的国土上,十室九空,青壮年男子死伤殆尽。
平原君赵胜在战后不久郁郁而终,他的离世仿佛是赵国衰败的缩影。
曾经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如今只能在诸侯夹缝中艰难求生。
第九章:历史余响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的连锁反应,深刻改变了战国格局。
秦国暂缓东进,转而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分化六国;赵国一蹶不振,沦为二流国家;魏、楚虽胜,却也元气大伤。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血腥博弈,让华夏大地生灵涂炭,却也加速了历史统一的进程。
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长平一战,血流漂橹;邯郸之围,哀鸿遍野。
秦赵俱伤,而天下苦矣。”
千年之后,长平古战场的白骨仍不时被挖掘出土,无声诉说着那段惨烈的历史。
白起“人屠”的恶名与赵括“纸上谈兵”的教训,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最沉重的注脚。
第十章:余烬星火邯郸保卫战结束后的第十个年头,赵国边境小城代郡的一间破旧私
塾里,十五岁的李牧正握着竹简写着兵法笔记。
窗外寒风呼啸,他却浑然不觉,脑海中反复推演着当年邯郸城下三国联军的战术配合。
自从长平之战后,赵国男子锐减,像李牧这样熟读兵书又心怀壮志的少年,成了赵国为数不多的希望火种。
此时的赵国朝堂,却陷入了新一轮的内斗。
平原君离世后,新贵郭开凭借巧言令色深得赵王迁宠信。
郭开为谋取私利,大肆排挤忠良,公然卖官鬻爵。
老将庞煖曾试图弹劾郭开,却反遭诬陷,被迫辞官归隐。
赵国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内部早已千疮百孔。
秦国在经历邯郸之败后,暂缓了对赵国的直接军事行动,转而将矛头指向韩国和魏国。
秦将桓齮率军连下魏国数城,兵锋直逼赵国南部边境。
赵王迁慌了神,在郭开的举荐下,任命年轻的扈辄为将,率军五万抵御秦军。
李牧听闻消息,心急如焚,连夜赶往邯郸求见赵王,谏言:“扈将军虽勇,但缺乏统兵经验,秦军此次来势汹汹,若贸然出战,恐重蹈长平覆辙。”
可惜赵王迁被郭开蒙蔽,根本听不进李牧的劝告。
果然,扈辄在宜安与秦军交战,因战术失误全军覆没。
赵国南部防线崩溃,秦军直逼邯郸。
消息传来,邯郸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收拾行囊准备逃亡。
赵王迁这才想起李牧的谏言,急召他为大将军,命其收拾残局。
第十一章:雁门烽火李牧临危受命,却没有立即奔赴邯郸。
他深知,此时赵国的精锐兵力大多在北方雁门抵御匈奴,若贸然抽调,匈奴必将南下,赵国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于是,他向赵王请命:“臣愿以雁门之兵抗秦,但需陛下允诺,前线军务臣可自行决断,不受朝中干涉。”
赵王迁无奈之下,只得应允。
雁门关外,李牧面对的是双重威胁:匈奴单于听说赵国内乱,正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南下劫掠;而秦军桓齮也已兵临赵国腹地。
李牧先是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下令百姓将牛羊物资尽数迁入城内,同时加固城墙,增设烽火台。
匈奴骑兵多次挑衅,李牧却严令将士不得出战,甚至放出话去:“有敢擅自出击者,斩!”
匈奴人因此嘲笑李牧怯懦,就连赵军将士也对他心生不满。
消息
传到邯郸,郭开趁机进谗言:“李牧拥兵自重,恐有二心。”
赵王迁信以为真,派使者前往雁门,欲召回李牧。
李牧深知此时换人必败,于是抗命不遵,继续坚守不出。
赵王迁大怒,派人暗中夺取李牧兵权,换以赵葱领军。
赵葱一改李牧的策略,主动出击匈奴。
结果赵军大败,损失惨重,边境百姓死伤无数,牛羊被劫掠一空。
赵王迁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却称病不出,赵王迁亲自登门道歉,并答应全权委托军务,李牧这才重新执掌兵权。
第十二章:宜安大捷李牧重掌兵权后,开始精心谋划反击。
他先派人假意与匈奴议和,使其放松警惕,同时暗中集结精锐骑兵。
待时机成熟,李牧挑选出一万三千骑兵、五万精锐步兵、十万弓弩手,设下口袋阵。
当匈奴骑兵再次来袭时,李牧佯装败退,将其引入埋伏圈。
刹那间,万箭齐发,赵军骑兵从两翼包抄,匈奴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单于仅率少数残兵逃脱。
解决匈奴威胁后,李牧立即率大军南下救援邯郸。
此时,秦军桓齮正猛攻肥下,企图吸引赵军主力。
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去救肥下,而是直扑秦军大本营。
桓齮得知消息,急忙回师救援,结果在途中遭遇李牧的伏击。
宜安之战中,李牧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以逸待劳,大败秦军。
桓齮仅率少数亲兵逃脱,秦军十万精锐折损殆尽。
这是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对秦国取得的最大胜利,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赵王迁封李牧为武安君,以表彰其功绩,这也是继白起之后,第二位获此封号的将领。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给赵国带来真正的转机。
秦国在短暂受挫后,很快又组织起新的攻势,而赵国朝堂内的郭开等人,却仍在为私利而不择手段,暗中给李牧的军事行动使绊子。
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第十三章:奸佞祸国宜安大捷后,李牧本想乘胜追击,收复被秦国占领的失地。
但郭开却在赵王迁面前进谗言:“李牧手握重兵,如今又屡立战功,恐有不臣之心。
若任其发展,恐成第二个廉颇、赵括。”
赵王迁本就生性多疑,听了郭开的话,心中对李牧的猜忌越来越深。
与此同
时,秦国见军事上难以迅速击败赵国,便采用反间计。
秦王嬴政派使者携带重金潜入邯郸,暗中勾结郭开。
使者对郭开说:“若能除去李牧,秦国愿割让五座城池给你,保你一世荣华富贵。”
郭开利欲熏心,当即答应下来。
郭开在赵王迁面前不断诋毁李牧,称其与秦国暗中勾结,准备谋反。
赵王迁起初还半信半疑,但郭开却伪造了李牧与秦军将领来往的书信,呈给赵王迁。
赵王迁看后大怒,立即派赵葱和颜聚前往取代李牧,并下令将其召回邯郸治罪。
李牧接到命令后,深知这是郭开的阴谋。
他不愿赵国在这关键时刻失去抵抗秦军的力量,于是抗命不遵,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今秦军压境,临阵换将,必致军心不稳,赵国危矣!”
赵葱等人强行夺取李牧兵权,将其逮捕。
在押解回邯郸的途中,郭开派人将李牧杀害,一代名将,竟死于奸佞之手。
第十四章:邯郸陷落李牧死后,赵军军心大乱。
秦军得知消息后,立即派王翦率大军进攻赵国。
赵葱和颜聚哪里是王翦的对手,赵军在番吾之战中大败,赵葱战死,颜聚率残部逃回邯郸。
邯郸城内,百姓们得知李牧被害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军队守城。
然而,失去了李牧的赵国,就像失去了主心骨。
秦军将邯郸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邯郸城岌岌可危。
此时,赵王迁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听信郭开的谗言,杀害了李牧。
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邯郸城被围困数月后,弹尽粮绝。
郭开见大势已去,竟打开城门,迎接秦军入城。
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后,秦王嬴政将郭开召到咸阳,表面上对其加官进爵,暗地里却派人在其回邯郸搬运财宝的途中,将其杀死,郭开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长平之战的阴影,邯郸保卫战的悲壮,以及李牧的含冤而死,都成了赵国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赵国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陨落,更是战国格局彻底改变的重要标志。
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再也无人能够阻挡,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