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看了直摇头,认为脱离了琉璃鸢的“根”。
一些巷子里的老人也觉得,风筝还是老样子好,花里胡哨的反而失去了味道。
清妍并没有因此气馁。
她耐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她明白,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发展。
她举办了一次小型的“琉璃鸢设计稿品鉴会”,邀请巷子里的居民和一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前来参观,听取他们的意见。
她还把自己的一些创新设计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解释。
渐渐地,大家开始理解并接受她的创新。
一些年轻人甚至主动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希望能和清妍一起合作。
清妍还特别注重琉璃鸢的文化寓意。
她设计的每一款风筝,都会赋予其一个美好的名字和一段温馨的故事。
比如,她设计了一款以两只相互依偎的小鸟为造型的风筝,取名“比翼”,寓意爱情美满;设计了一款以竹子和熊猫为元素的风筝,取名“安居”,寓意生活安定祥和。
这些充满巧思和温情的设计,让琉璃鸢不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工艺品,而成为了传递情感、寄托祝福的信物。
创新的翅膀,让古老的琉璃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清妍相信,这些承载着梦想与祝福的风筝,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第十章:网络微光酒香也怕巷子深。
琉璃鸢做得再好,如果只是藏在琉璃巷里孤芳自赏,也难以真正复兴。
清妍深知宣传的重要性。
远洲给她出了个主意:“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可以试试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你的琉璃鸢,比如开个直播,或者拍些短视频,讲述制作过程和琉璃鸢的故事。”
清妍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她本身就是年轻人,对网络并不陌生。
于是,她在几个主流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取名“琉璃巷清妍”。
起初,她的直播间观众寥寥无几,发布的短视频也只有零星的点赞和评论。
但清妍没有气馁,她坚持每天直播几个小时,展示琉璃鸢的制作过程——从劈篾、扎骨架,到调浆、绘画,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呈现。
她还会在直播中和观众互动,回答他们关于琉璃鸢的各种问题。
她的镜头下,那些普通的竹篾和纸张,在她灵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