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琉璃浆,火候最重要。
各种材料的配比,多一点少一点,效果就千差万别。
你爷爷当年为了调出最完美的浆色,不知试了多少回。”
清妍将七爷爷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反复琢磨,不断尝试。
她的手上,旧的伤口刚好,新的水泡又起。
但她毫不在意,眼中只有那些竹篾、纸张和五彩的画料。
远洲也时常过来帮忙。
他不仅带来了外面世界关于手工艺传承的新思路,还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帮助清妍查阅了大量关于古代风筝制作和材料科学的资料,甚至联系上了一位研究民俗工艺的美术学院教授,通过视频通话向教授请教了一些专业问题。
清妍发现,祖父的图谱中,不仅有制作方法,还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
比如风筝的造型,多取自吉祥的动植物,如龙、凤、蝙蝠、鲤鱼、牡丹、莲花等,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色彩的运用,也讲究五行生克,阴阳和谐。
她渐渐明白,琉璃鸢不仅仅是一件玩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一次清理祖父遗物时,清妍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巧的木匣子,里面放着几块已经干硬的、颜色各异的泥块状东西,旁边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天然矿石颜料,固色久,光泽异”。
她把这些泥块拿给七爷爷看。
七爷爷辨认了半天,才恍然道:“哦,这是你爷爷当年自己去山上采的矿石,磨成粉末,用来配制琉璃浆的。
用这种颜料,风筝的颜色能保持几十年不变,而且在阳光下会有一种特别的光彩。”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
清妍按照字条上的提示,将这些矿石颜料小心翼翼地研磨成细粉,按照图谱上的方法,尝试添加到琉璃浆中。
果然,用这种矿石颜料调出的琉璃浆,色泽更加纯正饱满,涂在云母纸上,干燥后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光泽,仿佛宝石一般。
“太美了!”
清妍看着自己新做的一只“蝶恋花”风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翅膀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色彩绚丽却不俗艳,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远洲也赞叹不已:“清妍,你真的把琉璃鸢的精髓找回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钻研和反复试验,清妍不仅基本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