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活着,不要再冷漠了,感受爱…”我看着她的眼睛,心中没有任何波动,只是机械地点头:“我会的,妈妈。”
# 05母亲的监护仪发出刺耳的长鸣。
医护人员匆忙进来,检查生命体征,最终摇头宣告死亡时间。
我站在一旁,冷静地观察这一切。
他们离开后,房间陷入寂静。
我走到床边,注视着母亲的遗容。
她脸上的痛苦表情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怪的平静。
我伸手触碰她的脸颊,温度正在迅速流失。
我等待着。
等待眼泪、悲伤、痛苦——任何情感的迹象。
什么都没有。
只有数据在我脑海中流动:火葬费用、遗产税计算、社交媒体发布策略。
我甚至计算出了母亲的葬礼会为我带来多少新粉丝,以及如何利用“失去亲人后的重生”这一主题延续直播热度。
这一刻,我明白了。
我真的是“无心”的。
不是装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彻底的、不可逆的。
我感受不到正常人类应有的情感。
所有的泪水、微笑、愤怒,都只是我精心设计的表演。
我拿出手机,拍下母亲的遗容。
这将是下一个直播的重要素材。
我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不是因为悲伤或释怀,而是因为看到了数据潜力。
这张照片至少值三万粉丝和二十万打赏。
我不再试图欺骗自己。
这就是我,一个无心者。
既然如此,为何不彻底拥抱这种存在状态?
为何不利用这份冷静与理性的“超能力”,真正活出自我?
我走出医院,天空下着小雨。
我没有打伞,让雨水打湿脸颊。
这样,路人会认为我在哭泣。
“一个悲痛的女儿”,多么完美的伪装。
三天后,我的直播数据创下新高。
“与母亲最后的告别”主题引发了巨大共鸣,粉丝数突破两百万,打赏金额足以覆盖所有医疗费用和葬礼开支,还有大量盈余。
而就在同一天,我收到了一封邮件。
全球心理健康论坛的邀请函,发件人是陈星宇。
邮件内容简短:“希望你能参加下周的论坛,我将分享一个特别案例。”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
数据分析显示,他已经掌握了足够证据,能够将“无心观察者”与我的真实身份联系起来。
他打算在论坛上揭露我,指责我利用情感缺陷谋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