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收购方时,发现对方计划批量生产、抹去所有手绘元素。
“还记得夜市那次合作吗?”
她翻开策划案,“我们可以走差异化路线,把地摊文化和高端设计结合。”
筹备新品牌的日子里,仓库变成了创意工坊。
朵朵每天放学后都蹲在角落画画,她天马行空的灵感被转化成限量款图案;陈默发挥五金匠人的巧思,设计出可调节的帆布包背带;林薇则联系各地手艺人,将刺绣、扎染等传统工艺融入设计。
新品发布会定在最初摆摊的夜市。
我们将三轮车改装成移动展厅,车顶挂着串灯,帆布包在暖黄色光晕下格外动人。
老摊主们自发帮忙布置,卖烤冷面的大叔支起音响,卖水果的刘婶举着“支持原创”的灯牌。
当第一个客人扫码付款时,我听见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品牌官网正式上线那天,服务器差点因流量过大崩溃。
订单里不仅有来自北上广的白领,还有海外留学生特意留言:“看到这些包,就想起家乡的烟火气。”
林薇看着后台数据,难得露出笑容:“我们做到了,把地摊货变成了情怀符号。”
然而成功也带来新的挑战。
仿冒品开始在市场泛滥,抄袭者甚至盗用朵朵的画作。
陈默连夜联系律师取证,林薇则策划了一场“溯源直播”。
镜头里,朵朵坐在画架前认真作画,陈默展示五金店改造的制作工具,我带着网友参观合作手艺人的工作室。
“每个包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
直播最后,我举起朵朵画的向日葵帆布包,“就像生活,哪怕从地摊起步,也能绽放光芒。”
弹幕刷屏的“支持原创”中,我瞥见陈默温柔的目光,他悄悄比了个“加油”的手势,指尖还沾着未洗净的颜料。
品牌升级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在商场开了首家实体店。
开业当天,朵朵剪彩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却笑着举起剪刀说“不疼”。
围观人群发出善意的笑声,我和陈默同时伸手去扶,指尖相触的瞬间,他低声说:“以后换我牵着你们走。”
橱窗里,那些承载着汗水与梦想的帆布包静静陈列,背景墙上投影着夜市的老照片。
从被城管驱赶的流动摊位,到拥有独立品牌的实体店,这段逆袭之路教会我: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