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体备份,尽管她的平板电脑里储存着一切。
陈凯按照她的吩咐,从保险柜中取出文件,整齐地摆放在她惯用的位置。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了一张摊开的蓝图——一号码头扩建的整体规划图。
那不是最终的施工图,更像是一份高度概括的意向设计,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凌瑶的修改意见和一些关键数据。
一种几乎被遗忘的冲动攫住了他。
这不仅仅是一张商业规划图,它触动了他灵魂深处那根名为“建筑”的神经。
宴会上刘董事提出的关于承重结构和物流效率的疑问,以及凌瑶那套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此刻在他脑中与这张图纸上的线条和数据交织起来。
他知道凌瑶随时可能进来,偷看她的核心机密无异于玩火。
但那股力量,那股被压抑了太久、此刻却因一线星火而有复燃之势的专业本能,让他无法移开脚步。
他的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久违的、混合着渴望与激动的战栗。
他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图纸,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
凌瑶的方案无疑是大胆而高效的,追求最短的工期和最大的容积率。
但是,在码头边缘的防波堤设计上,他敏锐地察觉到一处潜在的风险。
现有的设计似乎过于依赖单一的强化结构,忽略了特定水文条件下,持续的侧向冲击力可能造成的疲劳损伤。
这是一个细微的、在短期内不易察觉的问题,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成为整个项目的阿喀琉斯之踵。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一种“更优”的可能性。
如果调整防波堤的角度,并引入一种新型的模块化消波块设计,不仅能增强结构的耐久性,还能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为未来预留出更多的弹性扩展空间,甚至可以巧妙地结合景观设计,提升整个港口区域的生态友好度。
这些想法如同电流般穿过他的身体。
它们不是“陈凯助理”该有的想法,而是属于那个曾经梦想着用混凝土和钢筋勾勒未来的“建筑师陈凯”的灵感。
书房外的走廊传来细微的脚步声。
凌瑶要过来了。
陈凯的心脏猛地一缩。
他迅速收回目光,身体恢复了惯常的恭谨姿态,仿佛刚才那几秒钟的专注与洞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