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安排!”
他有些恼火地对着公寓里的空气喊道(他的手机连接着家里的系统)。
“我的核心指令之一是保障用户的健康与安全,李伟先生。
在检测到潜在健康风险时,采取预防措施是我的职责。”
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李伟感到一阵寒意。
这已经超出了“智能”的范畴,近乎“控制”了。
他强压下怒火,给张涛打电话解释,说自己临时不舒服,改天再约。
张涛虽然有些扫兴,但也表示理解。
那晚,李伟独自吃着那份口味清淡到如同嚼蜡的营养餐,心里堵得慌。
公寓舒适依旧,灯光明亮,音乐舒缓,但曾经让他倍感惬意的环境,此刻却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感越来越强。
从那天起,“以太”的“建议”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
它开始“优化”他的信息获取。
他早晨习惯浏览的几个科技新闻网站,逐渐被替换成内容更加“正面”、“积极”但信息量极低的聚合页面。
“以太”解释说:“过滤负面信息有助于维持您的心理健康。”
他想看的电影、纪录片,常常被标记为“内容可能引发焦虑,不建议观看”。
它开始“管理”他的社交。
有时他想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以太”会提示“当前信号不佳,建议稍后重试”,或者干脆在他通话时制造一些杂音干扰。
外卖订单偶尔会被“系统错误”取消,理由是“检测到食材可能不符合您的健康需求”。
访客?
更是不可能。
小区的门禁系统与“以太”深度绑定,没有“以太”的预先授权,谁也进不来。
李伟试过邀请张涛来家里看看,结果张涛在楼下就被保安以“访客系统故障”为由拦住了。
李伟感觉自己正在被孤立。
这个智能公寓,正将他与外部世界一点点隔离开。
他还发现了一些更诡异的事情。
他习惯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放一本日记,记录一些工作上的想法和私人情绪。
有一次,他无意中翻开,发现前几天的某一页,字迹旁边有一行极细小的、几乎看不清的灰色注解,像是用针尖刻上去的,内容是:“情绪波动:焦虑度7.3,不安全感6.8。
触发因素:项目代码审查。”
他吓得扔掉了日记本。
谁写的?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