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贾琮贾赦的其他类型小说《红楼:贾琮崛起全文》,由网络作家“绫绫依”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他顿了顿,声音也不自觉低沉了几分,“我还记得初次上战场,敌军的马蹄声如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身边的将士们倒下又站起,鲜血染红了土地。”众人听得入神,一时间席间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贾琮沉稳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黛玉原本微微低垂的眼眸抬了起来,眼中满是对贾琮经历的惊叹与关切,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帕子。一旁的探春站起身子,追问道:“那琮三哥你呢,有没有害怕过?”贾琮微微苦笑,坦然道:“起初自然是怕的,但身后是家国百姓,容不得我退缩。每一次冲锋,都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一切。”史湘云听得热血沸腾,重重地一拍桌子,高声道:“好!琮三哥,这般豪情壮志,当浮一大白!”说着,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王熙凤也凑趣道:“琮兄...
《红楼:贾琮崛起全文》精彩片段
他顿了顿,声音也不自觉低沉了几分,“我还记得初次上战场,敌军的马蹄声如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身边的将士们倒下又站起,鲜血染红了土地。”
众人听得入神,一时间席间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贾琮沉稳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黛玉原本微微低垂的眼眸抬了起来,眼中满是对贾琮经历的惊叹与关切,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帕子。
一旁的探春站起身子,追问道:“那琮三哥你呢,有没有害怕过?”
贾琮微微苦笑,坦然道:“起初自然是怕的,但身后是家国百姓,容不得我退缩。每一次冲锋,都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一切。”
史湘云听得热血沸腾,重重地一拍桌子,高声道:“好!琮三哥,这般豪情壮志,当浮一大白!”说着,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王熙凤也凑趣道:“琮兄弟,你这一番经历,可真是给咱们这些深宅里的人开了眼界,往后定要多讲讲,让我们也跟着见识见识。”
贾母满脸欣慰,不住点头:“琮儿,你能有这番担当,是咱们贾家的福气。”
这时,薛宝钗嘴角噙着一抹温婉的笑意,轻启朱唇:“琮兄弟这番经历,当真不凡。可见是有大志向、大勇气之人,方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实乃我等楷模。”
贾琮闻言,目光落在这位气质出众的姑娘身上,心下有些猜测。
恰在此时,黛玉不着痕迹地往贾琮身边靠了靠,声音低柔:“这位是薛宝钗,是薛姨妈家的姑娘,就住在咱们园子里。”
贾琮心领神会,脸上浮现出礼貌的微笑,颔首致意道:“原来是宝姑娘,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幸会幸会。”
薛宝钗微微欠身还礼,笑容依旧得体:“琮兄弟客气了,只是些浅见,让琮兄弟见笑了。”
贾迎春向来性子怯懦,此时也鼓起勇气,小声说道:“琮弟,你能平安归来,实在太好了,听你讲这些,就觉得很了不起。”
薛姨妈也满脸笑意,对着贾母说道:“老太太,您瞧瞧琮哥儿,年纪轻轻就有如此作为,当真是虎父无犬子,贾家有此佳儿,往后定是蒸蒸日上,前途无量啊!”
王夫人坐在一旁,虽然也陪着笑,但笑容里却透着几分勉强心中暗暗发愁。
她深知宝玉虽然聪慧,却不喜这些建功立业之事,如今贾琮这般出彩,宝玉在贾府的地位怕是会愈发尴尬。
这时贾琮又将话题引向了战场上的趣事。
“其实在行军途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儿。有一回,我们在大漠中扎营,半夜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响,还以为是敌军来袭,结果发现是一只迷路的小狼崽。”
贾惜春年纪尚小,满脸天真地跑到贾琮身边,拉着贾琮的衣袖:“琮哥哥,那小狼崽后来怎么样啦?是不是被你们收养啦?”
在这热闹的氛围中,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晚宴愈发显得其乐融融。
贾琮偶尔侧头,与黛玉目光交汇,两人相视一笑,那一瞬间,仿佛周围的喧嚣都渐渐远去。
宴过三巡,热闹的晚宴渐入尾声。贾母笑意盈盈,抬手吩咐道:“把宴席撤了,再摆上瓜果点心来。”
丫鬟们依言行动,不多时,桌上便摆满了新鲜诱人的瓜果与精致点心。
贾母亲昵地拉着贾琮,开启了家常闲聊。
“琮儿,这次陛下可是许了你什么官职?”
京城,皇宫御乾殿内,静谧中透着一丝凝重。
弘元帝端坐在案前,神色间隐有忧虑。下方,牛继宗身姿笔挺,恭恭敬敬地站在下首,袍角垂落,纹丝不动。
“牛爱卿,当下辽东局势究竟如何?”
弘元帝微微皱起眉头,轻声询问,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牛继宗闻言,微微欠身,缓缓说道:“启禀陛下,辽东镇与蒙古人正呈对峙之势,目前仅有小规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他稍作停顿,条理清晰地接着道,“宣府和蓟镇的三万精兵已然出发,预计明日便能抵达辽东!”
“嗯......”弘元帝轻轻颔首,目光微微眯起,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抬眸,目光灼灼:“抚顺关那边情形怎样了?”
牛继宗神色一凛,声音略带沉重:“三日前曾有消息传来,抚顺关全体将士皆抱定死战到底的决心,誓要捍卫我朝领土!”
“唉,都是我大乾的忠勇好男儿啊。”
弘元帝不禁喟然长叹,语气中满是痛惜与感慨。
紧接着,话锋一转,“牛爱卿,朕听闻,你的嫡子就在抚顺关?”
牛继宗身形猛地一晃,像是被触及内心深处的担忧。
他稳了稳心神,沉声道:“回陛下,臣的长子牛耀,此刻正在抚顺关戍边,担任校尉一职。”
听闻此言,弘元帝站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牛继宗身旁,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道。
“三年前,朕下旨让勋贵家族派遣子弟戍边历练,本想着让他们经此磨砺,日后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话音陡然一转,弘元帝的语气中涌起愤怒。
“可谁能想到,这些人竟如此不堪,只派些不受重视的庶子前往,自家嫡子却在后方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简直是一群蛀虫!”
“陛下恕罪!”牛继宗身形一震,“扑通”一声跪地,声音带着几分惶恐。
“牛爱卿何罪之有。”
弘元帝赶忙上前,双手虚扶,将牛继宗扶起,
“爱卿连嫡长子都舍得派去戍边,朕岂会不知你的一片忠心。只可惜啊,像牛爱卿这般的忠臣,实在是太少了!”
牛继宗微微低下头,沉默不语。
他已然领会弘元帝话里深意。
同为四王八公的开国功勋,虽说同属一个阵营,可诸多勋贵早已没了进取之心,一心只图享乐。
“看来陛下是打算对这些蛀虫动手了!”牛继宗在心底暗自思忖。
“牛爱卿,你先退下吧。辽东战事吃紧,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弘元帝摆了摆手,目光坚定。
“是,陛下!”牛继宗领命,转身稳步离开。
弘元帝凝视着牛继宗离去的背影,眼神微微眯起,眸中闪过一丝锐利,心中暗自盘算。
“陛下,大捷!边关大捷!”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飞鱼服的传旨太监,脚步匆忙,一路小跑着冲进御乾殿内。
“扑通”一声,太监双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份加急战报,脸上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弘元帝神色一振,旋即快步上前,从太监手中接过战报。
他展开战报,逐字细读,脸上先是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情,紧接着,一抹狂喜涌上脸庞。
“竟有如此神勇小将!果真是天佑我大乾!”
“戴权,这贾琮究竟是何人?竟能立下这般奇功?”弘元帝饶有兴致地望向一旁的太监,眼中满是好奇,又带着几分疑惑,
“这名字,朕听着还有些耳熟。”
“回陛下,贾琮乃是荣国府一等将军贾赦的庶子,三年前奉旨前往辽东参军。后来得辽东总兵张承荫赏识与器重,被派往抚顺关担任校尉。”
戴权反应迅速,当即恭敬作答,随后又补充道,
“前段时间,张大人呈献的《军队简易急救》之法,便出自这贾琮之手。”
“哦?经你这么一说,朕倒是想起来了。”
弘元帝点了点头,追问道,“当时朕让太医院去试验那法子,效果到底如何?”
“目前太医院尚未试验完毕,但据闻效果相当不错。”戴权恭恭敬敬地回应,腰弯得更低了。
“还真是少年英雄啊。”弘元帝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轻声呢喃,“荣国府贾家,这贾家可真是人才辈出呀。”
“陛下,老奴还听闻,这贾琮在贾家似乎并不受宠。”
戴权察言观色,捕捉到弘元帝语气中的微妙,眼珠一转,适时说道。
“哦?身为庶子,不受宠倒也不算稀奇。”弘元帝神色平静,不置可否。
“不止是不受宠,依奴才听闻,他过得怕是连府里的下人都不如。”
戴权微微压低声音,“奴才听说,这贾琮自幼便常遭父亲随意辱骂殴打,平日里的吃穿用度,也被嫡母肆意苛待,大冬天的,连件厚衣裳都没有。”
“哼!这贾史氏当的什么家!”弘元帝忍不住冷哼一声,语气中似乎夹杂着些许怒意。
戴权见状,连忙低下头,噤声不语。
“你接着说。”弘元帝挥了挥手,示意他继续。
戴权点点头,继续说道:“三年前,贾琮参军前,被贾赦一顿家法打得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身体还未痊愈,又被荣国府老封君和贾赦强行逼去戍边。”
戴权言毕,大殿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弘元帝双目轻阖,周身气息仿若凝定,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殿内静得连根针掉落都能听见,戴权垂首低眉,大气都不敢出,只能僵立原地,默默等候圣意。
许久之后,弘元帝缓缓睁眼,眼眸中闪过一抹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终于开了口。
“戴权,你即刻将这大好消息传与上皇。此次边关大捷,我军直接俘虏敌寇,这般辉煌战绩,可是几十年来都未曾有过的盛事,务必让他老人家也好好欢喜一番。”
弘元帝微微顿了顿,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激动。
这些年,他被太上皇的威严压制,行事多有掣肘,如今在自己在位之时,能迎来这般扬眉吐气的功绩,实在是大快人心。
“是,陛下!”戴权俯身领命,恭敬地退下,脚步轻缓,退出大殿后,才转身快步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长长的宫道之中。
“呵呵,贾琮。有意思的小家伙。”弘元帝独自坐在龙椅上,嘴角泛起一丝笑意,“真希望你往后能给朕带来更多惊喜。”
贾琮起身,神色谦逊,微微摇头,语气诚恳:“总兵大人谬赞,身为朝廷将士,保家卫国本就是分内之事,谈不上辛苦。”
张承荫转头,面向身后一众将领,声音洪亮,带着几分自豪:“诸位,贾将军此次立下赫赫战功,不但大破敌军,还生擒敌酋,为咱们辽东镇,乃至整个朝廷立下不世之功,实乃我等学习的楷模!”
将领们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钦佩与敬重。
“多谢总兵大人抬爱!”
贾琮听闻,连忙抱拳谦逊回应,旋即侧过身,指向身后,诚恳说道:“总兵大人,此番大捷,绝非琮一人之功,全仰仗将士们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浴血奋战,才取得这来之不易的战果。”
张承荫闻言,重重点头,眼神里流露出由衷的赞赏,感慨道:“嗯,抚顺关的将士们,各个都是好样的!勇毅果敢,锐不可当!”
语罢,他又将炽热的目光投向贾琮,笑容满面,语气里满是热忱与期盼,
“贾将军,自打知晓你今日凯旋,我便早早率领大伙在此候着了。城里已经精心筹备了庆功宴,就等你入城,咱们一同开怀畅饮,痛痛快快地庆祝这难得的胜利!”
贾琮面露感激之色,双手抱拳,拱手说道:“总兵大人,琮本想着稍作拜访,便即刻启程回京复命。您如此盛情,实在让琮却之不恭。”
张承荫佯装生气,抬手轻轻拍了拍贾琮的肩膀:“贾将军,这说的是什么话?你为辽东镇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这庆功宴是你应得的荣耀。”
“况且,朝廷那边的安排我也有所耳闻,他们还需精心筹划献俘大典的各项事宜。你此刻回去,也得花些时日等候召见。不如就在这儿好好休整几日,养精蓄锐,再回京也不迟。”
贾琮低头思索片刻,觉得张承荫所言句句在理,便点头应下:“如此,那便叨扰总兵大人了。”
众人一同入城,街道两旁早已站满了百姓,他们眼中满是对贾琮的崇敬与感激,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如潮水般涌来。
到了总兵府,宴席已然精心摆好。张承荫亲昵地拉着贾琮坐在主位,举起酒杯,神色庄重。
“贾将军,这杯酒,我代表辽东镇全体军民敬你,感谢你为我们带来来之不易的安宁!”
众人纷纷举杯,仰头一饮而尽,酒水入喉,满是畅快与喜悦。
“总兵大人,琮也要感激您当年的悉心提携。当年琮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多亏您的教导与点拨,才有了今日的我。”
贾琮端起酒杯,身姿笔挺,恭敬地向张承荫敬酒。
“哈哈,那也是贾将军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张承荫爽朗大笑,同样笑着仰头喝下。
酒过三巡,贾琮起身,对着张承荫拱手道:“总兵大人,此次承蒙您这般盛情款待,琮感激不尽。只是明日,我便要启程回京复命,还望您能体谅。”
张承荫虽满心不舍,但也深知贾琮职责在身,郑重地点点头说道:“贾将军一心为国,我自当全力支持。明日,我亲自为你送行。”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张承荫带着一众将领早早来到城门口,为贾琮送行。
贾琮抱拳行礼,动作干脆利落,随即翻身上马,英姿飒爽。
他大手一挥,率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京城方向奔去,马蹄声阵阵,扬起一路尘土。
望着贾琮远去的身影,张承荫暗自感叹:真是少年英雄啊!前途不可限量。
贾母神色稍缓,扫视一圈众人,郑重说道:“今日之事,就此揭过。但往后,府里上下都要记住,若再有人敢轻视他,休怪我不顾情面,家法处置。”
贾母心底也是波澜起伏,虽说元春晋升之事还没个定论,但贾琮能为贾家新添爵位,从此贾家一门三爵,身份地位更是贵不可言。
贾母心下其实高兴不已,可同时也想起之前贾琮在贾家,生父厌恶,嫡母苛待,待遇着实算不上好。
如今他功成名就,还得想办法好好弥补一番才是。
众人纷纷应下,只是除了贾政脸上洋溢着毫不掩饰的兴奋,余下的贾赦、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脸色,都各有各的怪异,或是尴尬,或是不甘,在这喜庆的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
辽东镇,城门口。
往昔弥漫的肃杀氛围已彻底消散,仿若被一阵劲风卷走,无影无踪。
蒙古人向来机敏,一收到女真大败的消息,恰似惊弓之鸟,几乎未作任何停留,即刻拔营撤退,行动之迅速,让辽东镇连配合援军展开反攻的机会都没捞着。
就这样,一场剑拔弩张的大战,就这样突然消弭,只留下些许尘埃供人回味。
城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熙攘热闹。城门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每个路过之人,目光都不自觉地被吸引至城门口正前方。
那儿,一行人静静等候。为首之人,辽东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辽东总兵张承荫!
“大人,贾校尉马上就到了!”
一个传令兵匆匆赶来,身姿笔挺,行了个标准军礼后,轻声汇报。
“好,都准备起来,随我一同前去迎接!”
张承荫满意地点点头,声如洪钟般高声下令。
……
远处,一行人浩浩荡荡朝辽东镇行进着。
走在最前头的贾琮,身着一袭戎装,身姿挺拔如松。
历经了生死血战,贾琮整个人都沉淀下来,眼眸中闪烁着自信与沉稳的光芒。
身旁,牛耀同样骑着高头大马,嘴里嘟囔个不停,像是在跟贾琮分享着什么趣事,又或是探讨行军路上的琐碎。
贾琮嘴角含笑,微微点头回应,偶尔插上几句,并不多话。
此次行程,他们身负皇命,押着努尔哈赤以及三千女真俘虏,奔赴京城举办献俘大礼。
因俘虏数量实在庞大,而抚顺关兵力有限,无奈之下,他们向最近的抚顺城借调了八百士兵,这才整队出发。
“前面快到辽东镇了,咱们去拜访下总兵大人,稍作休整,再继续回京。”
贾琮侧过身,对着一旁的牛耀轻声说道。
牛耀自然没有二话,点头应下。
说话间,队伍已稳稳来到辽东镇关口前。
“看呐,那是总兵大人!”有士兵眼尖,率先喊道。
贾琮抬眼望去,远远便瞧见城门口乌泱泱聚集着一群人,定睛细看,竟是张承荫亲自带队迎接。
他心头一热,赶忙翻身下马,步伐急促,大步向前。
身侧的牛耀见状,也迅速下马,紧跟其后。
贾琮脚步不停,大步流星,距离张承荫几步之遥时,单膝跪地,右拳紧握,抵在左胸口,朗声道:“末将贾琮,拜见总兵大人!”
牛耀和身后一众将士,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地单膝跪地,声音汇聚在一起,如雷鸣般响彻四野:“拜见总兵大人!”
“贾将军,你可算来了!这一路,辛苦了!”
张承荫满脸笑意,如春日暖阳般和煦,疾步上前,双手稳稳扶起贾琮,随后紧紧握住他的胳膊,目光里满是欣慰与赞赏。
“这些倭寇多是日本浪人、海盗以及部分沿海奸商相互勾结而成。每到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百姓家破人亡,村镇沦为废墟。”
“微臣听闻,”贾琮微微皱眉,声音低沉,
“倭寇甚至与部分沿海官员暗中勾结,获取情报,躲避官府追剿。这使得他们愈发肆无忌惮,而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却又苦无应对之法。长此以往,沿海地区民心惶惶,难以安定。”
弘元帝面色愈发阴沉,紧紧抿着嘴唇,却并未出声。
贾琮瞧准时机,再次抛出一个重磅消息:“更严峻的是,咱们大乾的边军,如今已然孱弱不堪,战斗力几近丧失!”
“你说什么!”
这一刻,弘元帝再也无法保持镇定,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如刀,直直地盯着贾琮质问道。
“陛下,微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假!”
贾琮身姿挺拔,不卑不亢地回应着。
“陛下可曾知晓,辽东镇实际兵员究竟有多少?”
贾琮微微停顿,瞧着弘元帝的神色愈发凝重,这才缓缓续道,
“从账面上来看,辽东镇理应坐拥八万余兵力,可微臣初抵辽东,一番探查后却发现,实际兵力竟不足五万。”
“竟有此事!他们怎敢如此胆大妄为!张承荫到底意欲何为!”
弘元帝怒目圆睁,猛地一巴掌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
贾琮的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下去,满是忧虑与无奈:“陛下有所不知,这般恶劣情形,并非辽东一镇独有。整个大乾九边,此类现象早已成为常态。”
“说起来,辽东镇的兵员数量,在九边之中竟还算得上充足。许多边镇的实际兵力,甚至连编制军队的一半都达不到!”
弘元帝听闻,只觉一股怒火直冲脑门。
“这成何体统!九边重镇,那可是我朝抵御外敌的坚固壁垒,是守护江山社稷的关键防线,如今竟被这些贪腐蛀虫搅得千疮百孔!”
“他们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朕,有没有这万里江山、天下苍生!”
贾琮依旧保持着冷静,语调平稳。
“陛下请息怒。九边兵员短缺,已然成为普遍现象,但究其根源,实则是军饷发放严重不足。”
“我大乾兵士依照惯例,每月军饷应为二两碎银,可真正发放到边军的军饷,却几乎只有一半,甚至更少。”
弘元帝听闻此言,眉头紧皱,不过,情绪也渐渐平缓了些许,缓缓说道。
“此事朕倒是有所耳闻,九边总兵时常向户部讨要军饷,只是实在没想到,情况竟已严重到这般田地。”
“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呐。”
贾琮轻声叹息,耐心解释道,“如今九边虽时有战事,但大多只是外敌小股部队骚扰,故而兵员短缺尚未引发太过严重的后果。”
“于是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愈发肆无忌惮,兵员缺口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借此中饱私囊、谋取私利。”
贾琮微微一顿,声音愈发低沉,
“但倘若一旦遭遇外敌大规模进攻,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便会被瞬间戳破,届时……”
贾琮虽未把话说完,但弘元帝已然心领神会。
“九边之事,固然至关重要,可想要解决,却困难重重。如今国库空虚,实在难以抽调足够的钱财来弥补军饷缺口。”
弘元帝眉头紧锁,重重地叹了口气,满脸都是无奈与忧虑。
“陛下,微臣有应对之法。”
弘元帝闻言,眼中瞬间闪过一丝诧异,紧接着,身子猛地坐直,急切追问道:“哦?你究竟有何良策?快快说来,让朕听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