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凝聚起了强大的抗疫合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温暖氛围,彰显出善良在群体层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积极效应。
第四章:善良的现实困境与突围善良的代价而“农夫与蛇”的困境更是将善良的代价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出于善良和同情心,去帮助那些看似处于困境中的人,比如收留流浪人员、借钱给急需用钱的朋友等。
但令人心寒的是,部分被帮助者却恩将仇报,将他人的善良当作可利用的工具,做出伤害施善者的行为。
对于施善者而言,这种经历带来的心理创伤是极其严重的,他们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不断质问自己是不是不该那么善良,是不是太过轻信他人;还可能会产生信任危机,在往后面对他人的求助时,变得犹豫不决,甚至直接选择冷漠对待。
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启动防御机制,比如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不再轻易主动提供帮助,或者在帮助别人之前会反复权衡利弊,而这种防御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自己,但也让原本纯粹的善良变得有些畏首畏尾,影响了整个社会善良风气的自然传播。
善良的锋芒尽管善良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善良,而是要让善良展现出它应有的锋芒,学会在复杂的现实中智慧地行善。
建立边界的重要性:生活中有一类人被称为“老好人”,他们总是无条件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也不管对方的请求是否合理,一味地迁就、迎合别人。
例如,同事总是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推给“老好人”帮忙完成,朋友不管什么时候找帮忙都从不拒绝,长此以往,“老好人”自己会疲惫不堪,不仅耽误了自己的事情,有时还可能因为过度帮忙而出现差错,反而落得埋怨。
所以,从“老好人”转变为“智慧行善”是非常必要的。
“智慧行善”意味着要明确自己行善的边界和原则,懂得甄别他人的需求,对于那些合理且自己力所能及的请求,可以欣然伸出援手;而对于不合理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则要勇敢地说“不”。
这样既能保证自